碧水蓝天绿满城
作者:■本刊记者 张 娟     来源:     日期:2012-04-13    

碧水蓝天绿满城
——我市生态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每天,徜徉于马尾河边,仿佛置身于一片绿海之中。放眼望去,河岸两边以及隔离带的绿化植物形成一条条绿色长廊,给人以“车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绿色生态景观感;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成群的白鹭悠闲飞翔,惬意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如痴如醉。天蓝、地绿、水清、气爽、景美,这是我市城乡环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去年大力实施省级生态市创建的缩影。
  围绕生态做文章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工程,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作为优化城市环境、建设宜居绵竹的有效载体来抓,全面规划和开展了生态市建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从2010年3月到2011年10月,我市共对40余条道路进行改造,其中包括管网、路灯、红绿灯、垃圾箱、绿化等道路辅助设施,总投资近1.6亿元。如今,从南至北,由东往西,一条条崭新的柏油路成为我市交通网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公园绿地为“点”、道路绿化为“线”、庭院绿化为“面”,新建苏绵公园、月亮泉公园,扩建人民公园,完成了城区20余条道路的新建改建绿化工作,城区道路绿化率达到100%。截至2011年底,全市绿化覆盖面积456.28公顷,绿化覆盖率38.02%,人均绿地面积9.9平方米,基本达到了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通过“试点、重点突破、全面推广”三个阶段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210个垃圾中站站、1万多个垃圾户集池、396辆人力三轮垃圾转运车,解决了全市各个镇乡及边远山区群众生活垃圾的装、转问题。同时,投入近500万元对受损的垃圾处理厂进行修复,并从成都节能中心引进两条先进的垃圾处理线,目前已达到日处理垃圾260吨。
   ……
   昔日石山裸露,水土流失;今日翠绿满城,生态优美……随着我市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一个“生态绵竹”已然显现。
  走生态发展之路 优化环境促发展
   早在创建伊始,我市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以打造“富强、文化、生态、幸福”绵竹为定位,高起点、高标准。一是加强环境建设,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二是优化产业,持续发展,构建生态网络。三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强区域内环境管理。四是加强环境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建设离不开经济发展,保护环境更强于生态投入。在我市建设6个工业园区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明确规定,只要是跟污染项目沾边的,不管投资多大、效益多好,一个不要;与污染沾边的化工、造纸等项目,坚持开工前先论证污染治理配套,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也一个不要。
   生态市创建的过程,实际上是生态意识培育的过程。在新市工业园内一企业负责人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本环保宣传册,而类似这样的宣传册,不仅摆放在企业老总的案头,还停留在每个员工的眼前手边。“以前说污染,以为烟囱冒黑烟就是污染,现在才知道很多东西不经治理,都叫污染,要不是环保局来厂里一次又一次宣讲,好多事情还真不知道”,一位员工如是说。如今,走进新市龙蟒集团有限公司,昔日浓烈刺鼻的硫磷酸味几乎已闻不到。据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这是公司积极创建“硫磷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成果,不仅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也使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利税2亿元,新增就业1600人,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品质、全系列、高环保”的产品格局。
   不仅是企业,在我市中小学校,环境教育已日益受到师生重视。许多学生通过环保课堂,学到了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知识,学生还走出校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环保,宣传环保。
   同时,我市还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通过大面积种树种草、退耕还林、绿化荒山荒坡等措施,使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在九龙、遵道、金花等沿山镇乡,昔日“秃头”的山坡已经变绿,栽下的一株株幼苗如今已逐渐长大,形成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绿海景象。特别是每逢节假日,沿山生态美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带动了沿山旅游业和农家乐快速发展。绿了山坡、富了百姓、拉动了地方经济,实施退耕还林,正带来多赢效应。
   当前,为使生态市创建理念深入人心,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建设工作作为今年民生工作的重点,深入宣传重大意义,形成“人人争创、人人参与”的创建格局。“半缕半树半风景,处处园林流水声”,这样一幅美丽却并不遥远的宜居城市蓝图正慢慢“照”进绵竹百姓的现实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