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特殊人群的保护防线
作者:申梨 责编 何菲     来源:     日期:2020-02-15    

“感觉怎么样,还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我给你带了一些日常的药品,你们先备着……”2月14日下午,在新市镇石虎村李云秀大娘家门口,家庭医生对屋里的糖尿病患者反复叮嘱。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处于防控关键阶段,当大多数人闭门不出时,还有一群特殊患者和特殊人群,他们需要特别“呵护”。为确保这些特殊需求群体的就医,市、镇、村医护人员逆行而上,提升优质服务,进一步打通特殊群体就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保障血透患者“疫”路通畅

“大爷,今天感觉怎么样?”2月14日上午,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谢永福来到正在做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李大爷身边轻声询问道。谢永福伸手轻轻地摸了下老人的额头,探了下体温,向一旁的护士嘱咐道:“还好,没有其他症状,今天还要多注意下爷爷体温。”

家住麓棠镇的李大贵(化名)患尿毒症多年,每周三次的透析已成了他生活中的“大事”。李大爷常年独居,不想麻烦女儿,每次透析时都是自己赶第一趟班车来医院,做完近4个小时的透析后又赶班车回家。

而在2月9日,李大爷得知因疫情防控需要,全市实行了交通管制,这就意味着李大爷没法按时就医了。科主任谢永福得知后,当天便将李大爷留在医院并安排好住宿,免了他的后顾之忧。“考虑到透析时间比较长,我们会肚子饿,护士还常常会提前帮我们定好饭菜送上来,简直太好了。”李大爷对医院的安排赞不绝口。

李大贵并不是个例。为了不落下一个患者,市中医医院在疫情防控方面做足了功课。不仅通过现场询问、打电话等多种方式,逐一统计了每位透析患者出行信息,及时出具情况说明,保证每位透析患者能正常往返医院治疗。针对出行不便的患者,医院还主动将其“请进”医院,免费提供单间床位和防护口罩,免除患者的奔波之苦。

主动上门为母婴保驾护航

1月30日晚,华西医院绵竹医院产科主任聂艳接到来自新市镇卫生院的电话,一名居家观察的待产孕妇产生不规律宫缩,出现了先兆临产症状!

聂艳不顾腿伤,一边通过电话与孕妇联系,一边立即与产科护士长王敏、助产士刘翠等医护人员组成了“特别小组”,连夜准备医疗物品和防护设备,赶往孕妇家中进行产检。测量宫高、腹围,进行胎心监测、超声筛查……一番检查后未发现异常,聂艳才松了一口气。“你都受伤了还来帮助我们,太感谢你们了!”孕妇及其家人对医院的上门服务感动不已。

疫情防控期间,华西医院绵竹医院妇产科医生不仅主动电话联系每位建卡孕妈,为有需要的孕妇提供上门服务,还为孕妈妈们建立微信宝妈群、孕妈群,公布咨询电话,针对母乳喂养、健康咨询、异常状况处理、计划免疫咨询等母婴家庭关心的内容提供24小时在线解惑,满足大家不出门、不去医院就有专业医生指导,切实为母婴家庭保驾护航。

基层医护人员无私献温情

2月13日清晨,天刚泛亮,孝德卫生院内科主任庞羽接到了茶店村罗大娘的电话:“庞医生,我全身乏力,胸闷气短,是不是被病毒感染了呀?”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焦急声音,庞羽二话没说立即起床出门。

“罗大娘,你这是停药导致高血压上升,千万记得要按时吃药哦。”量完血压进行诊断后,庞羽耐心地安慰老人,再三叮嘱了注意事项后,又把每种药的用法用量一一交待好才放心离开。

2月13日晚上,新市卫生院医生马国成接到了浦泉村村民电话,称家中年幼的孩子吃晚饭时骨头卡住了喉咙,十分紧急!值班医生立即带着医疗器械和护士驱车赶到家中,只花了一分钟就把卡在孩子喉咙的小骨头取了出来,让孩子及时脱离危险。

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自疫情发生以来,这样的一幕幕温馨场面每天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演:市第二中医医院为重精患者、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特殊群体送医送药;新市卫生院上门为居家观察期的孕产妇进行产检;广济镇卫生院送护理到居家卧床患者家中;精神病医院副院长陈亘兵主动上门进行心理疏导和免费送药……

连日来,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市多方施策,市卫健局和12个镇(街道)打好配合战,开设绿色通道,全力做好特殊医疗需求群体服务。各基层卫生院和家庭医生、乡村医生对辖区患者提供24小时志愿上门服务,及时送医送药,将关爱送到特殊患者家中。有进一步就医需求的,家庭医生入户后,利用云诊室现场连线市级二级专家,通过微信视频会诊为患者排忧解难;需要进行入院救治的,镇(街道)志愿服务车队和基层卫生院同步开通绿色通道,24小时免费专车接送就医,确保特殊群体就医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