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文化台 唱足和谐戏
作者:张娟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03-07    
搭好文化台 唱足和谐戏
——我市借力群众文化建设探索社会管理创新

  “你的爱就像火苗,把我的心燃烧……”每当夜幕降临,回澜大道两边的空地上总是热闹异常。在悠扬的音乐声伴奏下,一拨拨中老年人陶醉在曼妙的旋律中翩翩起舞。无论寒冬夏日,这里的歌声始终回响着,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从原先七八人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半条街上都是“舞迷”。近年来,群众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就越来越旺盛。这一活动不仅跳出了活力,更跳出了和谐,真正成为市民的一道“文化大餐”。
  当前,以广场文化为载体,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手段,我市正紧紧围绕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文化领域改革,积极谋划、打造、创新各项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强化文化基础设施,打造文化新载体,拓宽文化辐射领域,以感恩文化、年画文化、酒文化为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民、靠民、惠民”是我市推进群众文化发展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理念。
  九龙镇的群众文化活动过去处于一种自发、零星、分散的状态,许多村庄开展文化活动没有场所、没有设施,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对单调。近年来,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精神娱乐需求也在提高,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成为镇党委、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新农村工作的方式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该镇一是抓住灾后重建的有利契机,建立健全了镇文化站和村文化中心,使过去简陋的场地和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二是因势利导大力健全农村文化网络,通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奏响了文化促和谐、文化促发展的最强音。尤其是相继建成的一个个风格各异的农村文化广场,使农民群众也和城里人一样拥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休闲活动场所,成为乡村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
  位于场镇的灵官楼社区是震后新建的一个社区,人口结构比较复杂,一部分是原来场镇的老居民,一部分是在地震中宅基地被毁的山区群众,加之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社区场镇人口一下激增到3100多人。人口多了,产生的矛盾自然就多了起来。除了建立相关的配套设施和便民服务体系,如何从思想上化解群众矛盾,成了灵官楼社区党支部思考的新问题。“过去,我们片面理解文化的作用,自从镇里建议我们从文化建设入手以后,社区的管理就容易多了,邻里的矛盾也少了。”据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明秀介绍,他们在三个分社区都成立了文艺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体活动,把党的方针政策融入其中,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中受到教育,从而有效化解矛盾。
  据了解,九龙镇每个村(社区)都建有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心,且都有特色文娱队,涵盖小品、舞蹈、京剧、快板、乐器、独唱、腰鼓、龙灯等多种艺术形式,演出题材都取自农村的真实生活。村民们一有空便扎进各种文化活动堆里。慢慢地,村风有了明显转变,家庭、邻里之间的矛盾少了,赌博、斗殴等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少了,大家的精神面貌也改观了,和谐之风劲吹。
  在遵道镇双土村,农家书屋成为村民们农闲时候的好帮手。在这里,大家可以尽情翻阅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从书本里找到致富的新途径、新方法,一门心思谋创业、谋发展。村民王友富看了葡萄种植的技术后,多方筹资栽种了百余亩的优质葡萄园。金花镇玄郎村文化广场的建成使用,使村民们在农忙之后有了可以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同城里一样,配有健身器材设备,每天饭后,大家一改打麻将的习惯,三五成群的在器材上甩着膀子、踢着腿。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礼记》中的这句话来形容我市当前在文化建设上不断求新求变再贴切不过了。让城乡焕发活力,让特色得到张扬,让心灵受到沐浴,用文化的暖流奏响和谐乐章是我市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此外,我市在文化建设中还注重主旋律文化活动的引导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唱诵读”活动广泛开展,全民读书日、歌颂祖国朗诵比赛等活动深入到机关、企业、学校和社区等。文化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送培训、送服务和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等持续推进。梨花节、年画节、广场之夏、迎新春等文化主题活动,形式各样的群众文艺宣传队常年活跃其中。多元化的群众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格局产生无缝对接;常态性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使群众有了文化自觉……好思路带来新景象,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我市不断塑造城市形象,构建和谐社会的“幸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