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之所 开方便之门
作者:何菲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01-11    

——关注绵竹“厕所革命”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厕所是脏、臭的代名词。但是,作为一个城市的窗口和名片,厕所却又最能体现出城市的环境卫生水平和文明程度,正所谓“小”厕所体现“大”文明。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厕所已不再是记忆中污秽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让人感到惬意和舒适的环境、便捷先进的冲水系统、体贴入微的细节设计……厕所这方小小天地,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绵竹旅游,‘内急’时找不到厕所很恼火。”“城区公共厕所大多都很陈旧,有的连门都关不了!”很多市民可能有过相似经历:一时内急却厕所难找,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却因气味刺鼻,望而却步,或者厕所前排起长队。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的目标后,绵竹通过实施城市提档升级,城市“颜值”不断提升,内在的城市功能也正在不断完善,旅游方面更是入围第二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名单。可群众热切期盼的“厕所革命”如何攻克难点、痛点,让“方便”之所真正打开方便之门?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城管局、旅游局及众多市民,深入绵竹城区农村,探访我市推动“厕所革命”的成果,了解我市下一步公厕建设的思路和规划,探寻破解困局的路径。

探访:城区公厕逐年改造提升 旅游厕所升级与特色并重

在城区金陵雅居广场上,一座外观设计别致典雅的奶黄色小屋坐落在广场草坪上,醒目的“环保厕所”标识提醒着来往行人,这里是一座公共厕所。走进厕所,地面干净无渍,独立厕位、无障碍卫生间、独立管理间等一应俱全,处处彰显着城市管理的人性化。“外观看起来不像是厕所,我仔细确认后才敢走进去。”站在厕所门外,市民刘艳打趣地说,没想到现在绵竹的厕所也越来越时尚。

记者注意到,与普通水冲式公厕不同的是,环保公厕的“神奇”之处在于公厕没有进水管、排污管和化粪池,厕间内也没有安置水箱等。“环保公厕有净水系统和储水容器,水资源可以净化循环使用。”市环卫所副所长廖昌富告诉记者,从2015年起我市实施城区公厕改造升级工作,每年改造公厕2座,目前已累计完成改造20座,城区公厕状况得到有效改观——不仅厕所数量大幅增加,厕所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厕所卫生和细节设置更趋人性化。

在这个“网红”流行的时代,旅游厕所也难“独善其身”。在孝德镇年画村及玫瑰大道板桥段等地,一座座黑顶白墙的小屋依次坐落路边,“环保厕所”的标识与墙上娇憨可爱的年画娃娃相互映衬,乍一看还以为是一座农家小屋。

“目前全市新建的旅游厕所已经达到13座。”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以前相比,旅游厕所的功能已经大为提升,成为展示景区特色的“新招牌”。以清平镇为例,新建的环保厕所充分融入“金色清平”卡通元素,在风格上自成一派。

据悉,从2017年起,市旅游局积极争取“厕所革命”资金600余万元,新建旅游环保厕所13座,改建10座,均采用节水型感应蹲位,配备梳妆镜、洗手台、烘干机等设施设备,厕所面貌焕然一新。此外,专门给残障人士和行动不能自理者使用的“第三卫生间”,也正在成为我市旅游景区的“标配”。

分析:景区公厕使用率有待提升 城区公厕需提质增量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厕所不仅要修得漂亮,后续管理也要跟上。”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城市建设进程中,我市城区及景区公共厕所仍然面临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市民也对城市公共厕所的软硬件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景区这么大,很少看到厕所的指示标识,往往走很久也见不到一个厕所。”记者注意到,在我市部分旅游景区,游客因标识不清而导致厕所难找的现象较为突出,个别景区公厕环境脏乱无人打扫,客流高峰时厕所更是供不应求,公厕门口排长龙现象也让人“憋得慌”。

数据显示,仅今年国庆假日期间,我市共接待游客51.58万人次,同比增长27.7%。从旅游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旅游旺季和部分热点景区,旅游公共服务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乡村旅游景区面积宽、线路长,厕所总量供给不足、总体分布不平衡;另一方面旅游厕所内设不到位、不合理,男女厕位比例大多是男多女少,厕位隔板、管理间、挂钩、通风除味等辅助设施设备缺失现象比较普遍。更甚的是,非节假日期间部分景区的环保厕所并不对外开放,厕所门口“铁将军”把守,几乎沦为了摆设。

前不久,市民张玮在世纪东城附近用完餐准备回家时,突然感到“内急”,然而附近怎么也找不到公共厕所,无奈之下,张玮只得求助附近商家,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记者走访时发现,我市老城区公共厕所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数公厕都未设置第三方卫生间和残疾人蹲位,甚至个别公厕仍然存在“脏乱差”现象,有的公厕蹲位坏了没有及时维修,成了放置拖把的杂物间。“有公厕是好事,但如果管理跟不上,再方便、再漂亮的公厕很快就会变脏、变臭,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公厕的管理。”市民建议。

对此,我市环卫所副所长廖昌富颇为无奈。“老城区实在是没有地方可以建造公厕了。”廖昌富介绍,目前老城区有公厕31座,新城区2座,从2013年4月起全部免费开放。按照新的公厕设计标准,公厕应设置第三卫生间,男女厕位比例应为1:2至2:3。然而我市城区不仅现有公厕总体面积小、设施陈旧,且多数公厕没有工具房、管理房等辅助设备,而且按城市面积配备,厕所数量不足,如大树路、天河路等街道很难找到公共厕所,“5分钟公厕圈”的要求无法实现,城市公厕还需优化布局、增加数量、提升质量。

建议:为“方便”之所 开方便之门

公共厕所是城市形象的一扇窗口。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绵竹要如何通过这扇窗,让更多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呢?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市民及商家,大家一致认为,一是科学合理布局旅游厕所建设,加大旅游厕所第三卫生间和残疾人厕位母婴室建设力度,为带孩子的游客和携带大件行李的游客提供更多的独立空间与储物设备,切实解决特殊人群如厕不便问题。同时把厕所革命与文明旅游工作结合起来,加大文明提醒、文明劝导工作力度,安装自动冲水装置、实行景区不间断保洁等方式,引导更多人养成文明如厕的习惯。

二是考虑在老城区人流密集区域安置移动公厕,尽力缓解城区公厕少、入厕难现状,对现有公厕进行提质升级,扩建厕所蹲位、增设工具房、梳妆镜、烘干机等设施设备,加大管理力度,力争达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环保卫生、如厕文明的目标。

三是在管理模式方面,可借鉴“厕所开放联盟”模式,即将机关单位、商店、旅馆等社会厕所对外开放,并张贴“厕所开放联盟”的标志,以缓解城区厕所不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