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和风漾 百姓心头暖
作者:王 勇     来源:     日期:2012-02-15    
惠民和风漾 百姓心头暖
——我市着力改善民生建幸福绵竹纪实

  2011年,我市着力改善民生,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实施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百姓安居为代表的“十大民生工程”,解决了一批事关民生、民利的热点难点问题,幸福绵竹建设成效显著。
  新闻点击
  城乡群众就医更加方便,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级综合性、专业性医院条件极大改善,21个镇乡卫生院和绝大部分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相继落成,形成了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镜头回放
  “全靠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好,参加新农合后医疗费用给我报销一半,不然我们全家都要被这一大笔借债给拖垮。”遵道镇陈大爷切实享受到新农合给他家带来的福利。去年,他因患重病住院治疗,花去7万元医疗费,由于有新农合政策作保障,得到近3万元医疗补助费用。
  2011年,我市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和健康需求作为卫生工作的出发点,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等方面入手,大力实施卫生民生工程,为城乡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
  与此同时,我市全面推进实施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让人人享有均等化服务,做到以预防为主对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老百姓享受“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进社区”的新型就医模式,使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
   据了解,2010年项目启动以来至2011年6月30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共开具健康处方20余种共80余万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2.2982万份,其中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13.0663万份;预防接种33.88万次……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后,我市居民真真切切地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带来的好处。
  新闻点击
   促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市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就业、创业扶持扩大就业、技能培训稳定就业、就业援助安置就业、强化服务帮助就业等系列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
   镜头回放
   去年3月6日,以“手牵手搭建就业平台,心连心构建和谐苏绵”为主题的江苏绵竹专场招聘会在绵竹举行。江苏为这次专场招聘会精心组织了12000多个岗位。剑南镇的小刘在众多的岗位中寻得一份工作。现在,他在江苏一家企业上班,企业提供食宿,每月还有3000多元收入。
   去年,我市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就业专场招聘会”等公共就业服务系列专项活动,重点帮助受灾群众、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者、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还于每周三在新建成的设备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就业服务大厅内召开定期招聘会,大厅内一次性可容纳60家企业,上万人次入场,更直接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服务。
  新闻点击
   去年,我市住房完成13万余户农房重建和2.6万套城镇住房重建,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6056套,全市群众居住条件极大改善。安居工程作为改善百姓居住环境和条件的重要保障,是十大民生工程工作的重点。
  镜头回放
   住在金陵嘉园的李大姐,现在的生活可谓是非常有规律。每天一早,便在小区和同龄人一起跳健身操;一个小时后,李大姐便到市场买菜、回家准备午饭;下午上街溜达溜达,晚上吃完饭后散步。一天的生活安排得很有意义!“我们现在没啥担心的,政府不仅解决了我们的安居问题,而且每个月还有几百元养老金,政策真好!”李大姐说道。
   城镇住房重建,我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原则,基本采用全框架结构,7.5度设防标准建设,户型分布、内部设施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房屋采光、朝向、通风等细节考虑得十分周全。
   市委、市政府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暖民心、惠民生、促发展的工程,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了困难户的安居问题。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城乡统一规划的同时,将农民住房规划为集中居住点,对每个居住点进行了精心规划。
  新闻点击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我市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将水利建设和“人饮工程”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来抓。2011年,全市改造农村机沉井100口,整治渠系200公里。兴建集中供水工程10处,新增农村饮水管网入户1万户,推进城乡安全饮水同质同价工程。
  镜头回放
   2011年盛夏,什地镇五方村16组,一台大功率的抽水机正在正常工作,“哗哗”的流水正欢快地奔向沟渠,流向正待滋润的稻田。镇水利办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正是水稻抽穗、灌浆的时候,农田需要大量用水,我们基本上都是24小时不间断进行抽水来满足农田用水。”什地镇属于红岩渠灌溉区,但流经什地镇的只有红岩渠什地支渠这一条灌溉渠,且还处于尾水地段。以前群众要等到降一场大雨后才能进行插秧工作,秧田的灌溉难以得到保障,直接影响收成,经常有群众为了“抢水”灌溉农田而纠纷。去年年初该镇改造了14口机沉井,用水得到保障。
  新闻点击
   我市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各镇乡,各镇乡辐射各行政村的水泥砼路面标美路网,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改造村道100公里。
  镜头回放
   广济镇南岳村,长3.5公里、宽4米的村道连接起南岳村、卧云村,直通绵广路。南岳村、卧云村是该镇蒜苔主产区,村道的硬化对加快蒜苔外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依托主干道发展经济,再建设村道路网,最后通达到户,实现村民共同“小康”。这就是镇乡在村道建设中的一些做法,路,不仅仅承载交通的任务,更是农村实现经济腾飞的载体。沿山镇乡凭借水泥路修到家门口的优势,农户们把花卉果树种植与良好的公路交通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纷纷办起“农家乐”,促进山区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