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见行动 真情暖民心
作者: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02-10
帮扶见行动 真情暖民心
——市畜牧局对保水村开展“挂、包、帮”工作小记 完善基础 美化环境 首解村民急需 “现在一出门脚都沾不到泥,全村都是水泥公路,路也宽敞,走到哪哪里都顺畅。”遵道镇保水村村民张正兴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以往,保水村是遵道镇出了名的贫困村,“俗话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保水村什么都没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困农村,老百姓的收入来源除了外出打工就是种粮食。”该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缺少资金,保水村基础设施一直较落后。 “多亏市畜牧局的帮助,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跟上灾后重建的步伐,实现了转变。” 根据“缺啥帮啥”的原则,两年来,市畜牧局协助该村积极争取重建资金,协助村上完成村道维修2公里、通组通户道路全部硬化,改造沟渠7公里,各类沟渠基本达到了防渗标准,修建娱乐广场6个,使全村的生产生活设施全面改善。 保水村4组居民集居点内,村民王大姐正在打扫庭院。小小的庭院里,花草逸香,虫鸟齐鸣,放眼看去,整个集居点干净整洁,不见一点白色垃圾。“我们每户每月都要交清洁费,有专人清理生活垃圾。”王大姐告诉记者,集居点内有几处垃圾收集站,村民们都很自觉的会把垃圾放到站里,清洁人员会定时对站内垃圾进行清理。 “刚刚搬到这里,付书记天天都要来给我们宣传,教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王大姐口中的“付书记”付小庆是畜牧局下派到该村的挂职干部,在该村挂职支部副书记。搬入集中居住点后,为使村民革除陋习,适应新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付小庆与村两委共同研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跑遍了该村每个小组,对村民进行宣传和督促检查,使广大农民的素质逐步提高,环境面貌得到大大改善。 因地制宜 规划先行 变“输血”为“造血” “2011年,我养的肉鸡出栏量5万只,一年可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保水村养殖大户代平元告诉记者。 为帮助村民发展,改变保水村贫困落后面貌,畜牧局根据自身优势,先后派出专家到保水村进行现场论证,制定了以养殖和种植为主的“造血式”扶贫规划。 自从开展“挂帮包”活动以来,保水村的村民经常看到许多干部专家来到村里,调研做规划。为带动村民积极性,畜牧局支持村民成立了华兴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茂叶蔬菜种植协会,通过农民专合组织的组织与带动促进种养殖业的发展。 在生产发展中,畜牧局通过争取政策支持,先后为保水村2组的李正全、1组的朱再福争取到“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各1万元用于圈舍改造。 “援资”更要“援智”,为树立科技兴农,畜牧局派出专家进行了3期养殖技术培训,培训猪、鸭、鸡等养殖方面的技术知识,并安排专家进行上门指导,解决养殖户在技术上遇到的问题。 近两年来,全村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户8户,其中邓孝平年出栏生猪上千头,2011年实现利润6万元;年出栏3万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大户12户,其中代平元年出栏量达到5万只,年可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年出栏1万只以上的肉鸭规模养殖户5户,其中邓富平年出栏肉鸭4万只左右,年利润约10万元;肉牛规模养殖户2户,其中郑世龙年出栏肉牛达100头;特色蔬菜种植基地今年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明年将达到800亩。 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0元,比震前的4870元增长80.7%,比2009年的5218元增长68.6%。 帮助贫困 彰显党爱送出温暖 “要不是畜牧局的领导帮助我们一家人,今年我的孙儿书都读不成,太感谢他们了。”保水村2组的因病致贫的特困户张正兴告诉记者,为帮助他的孙儿读书,今年畜牧局协调市红十字会为其救助了3000元用于解决孙子读书的临时困难。 保水村共有6户特困户,普遍缺乏劳动力,没有经济来源,挂职干部付小庆在摸清情况之后,迅速向局领导进行了汇报。局里确定了由局班子成员“一帮一”的方式对这6户特困户进行了结对帮扶。收割播种季节送生产资料、逢年过节送生活资料,两年来,畜牧局共投入帮扶资金4.47万元,让该村的贫困切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