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镜头洞开心灵的门扉
作者:本刊记者 王冰
来源:
日期:2012-02-09
用镜头洞开心灵的门扉
——我市汉旺地震孤儿廖岑和著名摄影师焦波的故事 除夕夜,鞭炮声声,廖岑拿出手机,给干爹焦波发了则问候短信。今年,焦波没有像前几年一样来绵竹,廖岑有些想念他了,在这辞旧迎新万家团聚的大年夜,他对干爹焦波更是牵挂。很快,焦波的短信回了过来:“新年快乐!”短短几个字,却带给廖岑满心欢喜。他知道,那个千里之外的干爹一直牵挂着他。 焦波,56岁,山东淄博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曾任淄博日报摄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等。廖岑,14岁,绵竹汉旺学校初三学生,5·12大地震中父母双双遇难的地震孤儿。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人,是如何结下父子深情的呢? 5·12大地震后,焦波六进灾区拍摄地震孤儿,那些孤儿使他很揪心。从那以后,他先后6次去汶川、北川、绵竹等地。2009年中国人寿“爱心夏令营”期间,邀请一些人寿扶助的地震孤儿去北京。看到那些孩子时,焦波就想,这些孩子在家里很孤独,他们的精神生活不丰富,有的还特别封闭,交流起来很困难,要想办法启开他们封闭心灵的大门。于是,他收下六个地震孤儿为徒弟,送给他们照相机,教他们学习摄影,让他们通过镜头洞开心灵的门扉,尽快走出阴影,走进阳光。我市汉旺学校的廖岑就是其中一个。 2008年5月12日,廖岑的母亲生日。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摧毁了廖岑的家园,也带走了视他如宝贝的父母。廖岑给在天堂的妈妈写了一封信:亲爱的妈妈,你好!虽然我不知道你身在何处,但我知道你一定还在关注着我。有人说人走了就会变成一颗星星,我宁可天上永远没有星星。可能你会说:傻孩子,没有星星,月亮就会多寂寞啊。那我也要你做最亮的一颗,好让我能找到你…… 2009年,在一次活动上,焦波听着廖岑写给妈妈的话,他的心被狠狠撞击了一下:这是个怎样寂寞的孩子啊!与廖岑接触后,焦波发现,廖岑是个表面快乐内心封闭的孩子。他在地震时如何被压在废墟之中,又如何爬了出来,这个把小时的过程中,他想了些什么,遇到了什么,他从不向任何人谈及,他把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一直封闭在心底。在外人看来,在爷爷奶奶和姑妈身边生活的廖岑,天天都是快乐的。他笑啊、闹啊,谁见了都说他是一个没有忧愁的孩子。但一个人时,他总是默默地呆在角落里,愣愣地望着天空…… 如何让廖岑这个“用欢乐锁住悲伤”的孩子走出地震阴影不再孤独?怎样才能找到开启他心灵的钥匙?焦波找到了,那就是他手中的相机。他前后21次来到灾区,并带廖岑等孩子到北川等地拍摄采风,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如何使用相机和拍摄照片,并教他们今后如何成人成才。在焦波潜移默化的关怀下,廖岑一天天变得开朗起来,他非常喜欢摄影,特别是拍摄小伙伴们的学习、生活照片和身边环境变化等照片,他要用手中的相机留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狙击手》、《年画村的新球桌》、《上篮》、《家》……几年间廖岑已经拍摄了几千张图片,他说长大后要成为像干爹焦波一样的摄影家。 2010年5月6日,由中国人寿慈善基金会主办、焦波策划的“晨光里的孩子——汶川地震孤儿摄影展”在北京举行,廖岑的18幅作品入选参展。在参展大厅,脖上挂着相机的廖岑向前来参观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介绍了自己的拍摄经过。新华社为“晨光里的孩子——汶川地震孤儿摄影展”两次发通稿,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新闻1+1》等10余个栏目为影展等活动做了数10个小时的节目。新华、人民、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都在首页重点报道。 2011年5月9日,5·12汶川地震3周年前夕,由中国人寿赞助、摄影家焦波指导拍摄的纪录片——《我拍我家》以及相关摄影作品在京发布。这部纪录片真实地反映了以廖岑、刘明富为代表的地震孤儿以独特视角亲身记录的灾后生活和变化。纪录片《我拍我家》共拍了10个月,成片10分钟,拍摄工作一大半都是廖岑完成的。灾区群众震后的板房生活什么样?他们每天怎样度过?廖岑他们用自己拍摄的摄影作品和纪录片做了答案。发布会由廖岑主持,他精彩的主持不断引来热烈掌声。 看着廖岑的成长,焦波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说,廖岑叫我干爹,我觉得这种父亲的责任不是持续一年两年,而是持续永久的一种牵挂和操心。所以,他一直关注着廖岑成长的过程,在他成长的点点滴滴中感动和自豪。2010年4月的一天晚上,远在北京的焦波突然接到廖岑的电话,说他想向玉树灾区小朋友捐100元钱,还给玉树的小朋友写了一封信。那一刻焦波感动了:“这100元钱我来替你交。”但廖岑说:“不行!一定我来,这是我对玉树小朋友的一点心意!”焦波眼含热泪答应了,他在心里一次次地说:多好的学生,多好的儿子,多好的灾区孩子! 焦波曾连续三年到灾区与廖岑等地震孤儿一起过春节,但今年春节他没再来了,他只是通过电话和孩子们联系。他说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他不可能经常陪在他们身边,要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一些东西。但是他会长期关注他们,看着他们慢慢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