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更美了 幸福感更强了
作者:周韵/文 王平/图     来源:     日期:2018-06-01    

环境更美了 幸福感更强了

——近年来我市美丽家园建设纪实

初夏时节,穿行在绵竹街头,举目四望,碧波荡漾的河水,笔直宽阔的街道,花团锦簇的广场,熙熙攘攘的行人,川流不息的汽车……无不昭示着它的勃勃生机,无不彰显着它日新月异的变化。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美丽家园”为重要载体,以打造生态旅游名城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坚定不移地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夯实发展基础,城市空间拓展加速,城市格局不断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幸福感大幅提升。

扩容提质

勾勒城市魅力新图景

春天的樱花广场多了几分浪漫,让人流连忘返。

秋时,回澜大道的银杏叶开始变黄,“黄金大道”景色宜人。

“家乡真的太美了!”漫步在绵竹街头,市民黄丹感慨万分。十多年前,黄丹离开绵竹远嫁他乡时,她对绵竹的认知是一个很小的县城。返乡探亲之前,黄丹虽然时常能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上寻得绵竹的身影,但这都是间接的感受。这次回家,让黄丹感受到了一种震撼。

景色如画的苏绵公园、高楼林立的城东新区、繁华如诗的大学城、人声鼎沸的体育中心、充满绵竹历史文化气息的三馆三中心……行走在绵竹大街小巷,黄丹经常用她的镜头找寻着老百姓眼中的城市新变化。

为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净,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美丽绵竹,近年来,我市以绿地建设为抓手,按照“环境优美、靓丽宜居、富民乐业、和谐文明”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实现城市建设提档升级。通过实施城市景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樱花广场、南广场、玉妃路等一个个与绵竹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区域、基础设施得到新建和改造,周围环境面貌得到大大改善。新添的公园、新引进的商场让绵竹城市配套设施更加齐全,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更多了,交通便利了,腰包鼓起来了,百姓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建美丽乡村

开启群众幸福生活

田地种成片,瓜果香满园;远看是幅画,近看是农家。日前,记者走进我市一些“四好村”,感受村民们的美好新生活。

5月22日,记者来到金花镇云盖村民宿业主郑帮华家中,只见一栋白色小洋楼隐藏在青山绿水中,门前院坝的围栏里种上了各种花草,房屋四周果树环绕。见到郑帮华时,他正忙着打扫家里清洁卫生。谈起“四好村”创建带来的变化,郑帮华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随着村里环境不断改善,前来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

走进富新镇文永村,田间的大片蔬菜长势喜人,整洁的道路,干净的房前屋后,展现出一幅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的画面。“现在家家住上了新房,户户通上了水泥道路,自来水、天然气入户到家,生活根本不比城里人差。”村民杨娟说。

近年来,绵竹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按照“1+1+6”(即以党建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六治“治脏、治违、治乱,法治、德治、自治”为抓手)的工作思路,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以幸福美丽新村“五大行动”和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四好村”创建工作。

如今,在有关部门、镇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形成了以党建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六治”为抓手,打造出遵道镇秦家坎“产业特色”村、金花镇玄郎“生态旅游”村、齐天镇兴民“脱贫奔康”村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好”示范村,形成典型经验,并在全市推广,以点带面,引领全市“四好村”创建活动全面深入开展。据悉,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四好村”28个、德阳市级“四好村”43个、绵竹市级“四好村”59个、幸福美丽新村106个。

城乡同发展

建设幸福新家园

走进九龙镇白玉村,远远望去,平整干净的村庄道路,造型别致的农民新居,特色鲜明的富民产业,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扑面而来的乡愁气息……这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是我市推进全面小康,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从割裂到融合共进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城乡建设事业高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深入,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老百姓幸福感大幅提升。

在城市建设方面,我市以大投入促进大建设、大改造、大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据了解,中心城区累计完成市政建设投入约18.18亿元。改、扩建城市道路50余公里;新建、改造城市供排水管网210公里;建成怡园东路、金陵家园等8个城市绿地广场,启动了城北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苏绵公园、绵竹体育馆、剑南老街等一批富有绵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观,建成了以仟坤步行街、宏远广场为首的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启动了中心广场改扩建、城东新区图书馆及中小学项目建设。

在住房保障方面,建立以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据悉,十年来,全市累计投入8.52亿元,建设公租房6840套、经适房2320套。投入18.72亿元,改造棚户区危旧房1.18万户。

在农村发展方面,我市从教育、医疗、生活、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脱贫工作,建立起了“合作社+产业帮扶+贫困户”、“脱贫奔康产业园+贫困户”、“旅游专合社+贫困户”三种脱贫模式,帮助近两万名贫困村民脱贫。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重点发展区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30.9亿元,在2008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55元,较2008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2.7%;粮食总产量28.44万吨,比2008年增加2.6万吨,同比增长10.1%,年均增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