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泽大地满目春
作者: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8-02-26    

——2017年我市水利事业发展纪实

一条条渠道蜿蜒延伸,一股股清泉流进千家,一项项水利工程加紧施工……在绵竹,处处能感受到水利事业加快发展的强劲脉动。

2017年,市水务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项目建设为抓手,开展水环境整治,积极推进河长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农田水利建设惠民生

人民渠绵孝、绵齐两条支渠始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基本以土沟为主,由于几十年间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导致渠道边坡垮塌严重,渠道严重淤塞,再加上杂草丛生,树木竹林阻断用水,每年到了春灌期间,群众用水用不着,洪期排涝排不了,让大家苦不堪言。去年市水务局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改善了农田灌溉情况,提高节水能力,当地群众无不交口称赞。

我市把农田水利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在提高水利综合利用的同时,丰富和拓展水利文化建设内涵。如今,在绵竹大地上,处处可见大小渠系相接,渠系与农田相通,渠系与产业相连。

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市实施完成绵孝、绵齐支渠改造工程和2017年度水利岁修工程,工程总投资1082万元。完成乡镇支渠维修补烂160.9公里,疏掏斗农毛渠2295.4公里。完成塘库蓄水1340万方,确保了36.3万亩水稻满栽满插,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水环境治理成效显

冬日暖暖的阳光下,三三两两的市民在城区马尾河边散步、健身,市区滨河休闲带改造工程,满足了绵竹市民和游客的休闲需要。在射水河板桥段,昔日的垃圾堆被彻底清理,河道内的各种废弃物都消失不见了,河道变得干净整洁。

如今,这样“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场景在绵竹比比皆是。

为推进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2017年我市加快推进全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按照《绵竹市全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规划,对我市主体功能区进行划分,对境内河流进行分类分段治理。在农业功能区以满足灌溉、防汛功能和环境保护需求进行治理。在乡村旅游功能区对河道两岸进行生态修复,打造亲水区域,实现“一河清泉水、一条产业带、一道风景线”。在城镇功能区重点结合乡镇和旅游景点的打造,修建滨河休闲带,满足市民和游客休闲需要。

针对主要河流,市水务局重点打击在河库水域及岸线管理、保护范围内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丢乱弃等违法行为。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新市工业园区总排污沟应急治理工程、城市周边黑臭水体治理等一批水体治理项目。发展合作、打包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厂建设。投入人员和机械,对马尾河城区段的黑臭水体进行治理。

河长制工作有序推进

2017年3月30日,石亭江新市镇段防洪堤上立起了绵竹市第一块河长公示牌,标志着绵竹市正式拉开落实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大幕。

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德阳市委河长制工作决策部署,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全面推行河长制,大力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对水环境治理实行严格的监督考核,推动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

我市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流共9条,河道总长304.2公里,先后开展了四项工作全面推行河长制。实行“双河长”、落实“双责任”、强化“双保障”、着力“双提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治水千头万绪,从哪下手?“一河一策”是关键!

为此,我市扎实开展河道综合情况摸底调查,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细化任务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全面开展河流污染、取水等情况摸底调查,再次摸排全市入河排污口,详细制定了我市9条主要河流的目标、问题、任务、责任“4张清单”。建立“一河一档”,实现“一河一策”、“一段一策”,建立长效机制。截至目前,我市已设立市级河长20人、乡镇级河长120人、村级河(渠)长213人、巡河员18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