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 我们在行动
作者:王冰     来源:     日期:2018-11-01    
——关于我市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为先。近年来,食品问题似乎一直未断:“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毒豆芽”、“地沟油”……临近岁末,“致癌纯牛奶”再一次成为大家议论纷纷的话题。“究竟吃什么才安全啊?”人们对食品卫生安全充满担忧。
  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刺痛了我们的神经,更拷问着我们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吗?我市的食品安全现状如何?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无疑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有哪些方面的担忧和期盼?日前,记者通过大量走访,对我市食品安全现状进行了一些了解,就食品安全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及需要如何解决等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各部门齐抓共管 严格把好食品安全关
  今年来,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全力以赴实施食品安全工程,完善放心体系,从农产品生产源头抓起,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餐饮消费等每一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构建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为全市食品卫生安全保驾护航。
  市农业局制定了“农产品定期检测工作”、“添加剂打非治滥”、“产地准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处置”等文件并落实各项农产品安全工作;开展“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和安全使用农药”、“蔬菜病虫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宣传培训活动,对种植业大户及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检查,进一步规范了我市无公害基地的管理工作。
  市畜牧局成立了由6位检疫员、113名检疫协检员组成的专业检疫队伍,对20个镇乡生猪定点屠宰场(点)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对畜产品经营场所实行常态化监管。对养殖户奶牛安全用药进行培训,建立健全生鲜乳收购站巡查制度。
  市质监局开展各项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巡查饮料、糕点、白酒、饮用水、食用植物油等食品生产企业,针对“瘦肉精”对食品厂进行检查,对乳制品含乳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全面检查。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市10家米粉加工点开展了拉网式的检查。对90余家食品生产企业、3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重点品种、重点食品进行现场抽样并送到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市工商局严把食品流通准入关,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开展市场监督抽检。先后对婴幼儿奶粉、婴儿米粉、中老年乳制品、糖果糕点、白酒、葡萄酒、饮料、桶装水、盐蛋、皮蛋、香粽等11类共69个批次商品进行了抽检,组织各工商所开展每月15个批次对普通食品快速检测,全年共检测普通食品1080余批次。全年组织开展苏丹红、瘦肉精、婴幼儿米粉、地沟油等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共16次。全年共立案查处食品违法类案件11件,案值总金额7.8万余元。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定人、定岗、定责,确保监管工作无盲区、无缝隙,全面提升监管水平,一方面严把准入关,一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对存在问题的餐饮服务单位当场送达监督意见书、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积极组织开展了餐饮服务环节“打非治滥”、“瘦肉精”、禁止加工制作鲜河豚鱼、问题燕窝、餐厨废弃物等专项整治工作。
  市商务局专项检查酒类食品企业255家,酒类生产企业57家,酒类批发企业98家,酒类零售企业100家,生猪屠宰企业43家,猪肉经营户800家以及各餐饮、学校等猪肉产品经营单位,确保了酒类和猪肉的食品安全。加大对猪肉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力度,今年共取缔私屠乱宰窝点5个,加大了对屠宰场瘦肉精、注水肉的打击力度。
  市水务局针对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渔饲料、渔用药物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增加抽检密度,对渔饲料生产厂、渔场自配生产的渔饲料突击随机抽样检查;对大的水产场进行突击检查,检查所用渔饲料、渔药、添加剂和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记录情况。经检查,几个渔场皆无禁用药物、无“三无”投入品。
  据了解,今年一年,我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0785余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7300余家,培训食品从业人员27500人次,发放宣传、培训资料35810余份,开展自查自纠食品企业和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6000余家,整治重点区域120余个,整治重点单位4100余家,整治重点产品100余种,抽检3232个批次,合格率达99.2%。查处案件共计24件,案值总金额35.5万元,取缔私屠乱宰窝点5个,查获并取缔无照经营“食品添加剂”1户;扣留过期“食品添加剂”113袋/瓶;收缴“三无”食品、不合格食品312.5公斤;收缴过期食品278.4公斤;责令下架过期食品1090余袋。
 食品安全现状
  市食安办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市的食品安全形势还是乐观的,通过各部门的整治效果和调查数据显示,我市食品在农畜水产品种养殖环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消费环节、畜禽屠宰和酒类流通环节都得到了有力的监管,对餐饮、流通和生产环节的个别违法行为进行了及时查处,净化了我市食品市场。市粮食局对全市9家粮食经营企业进行了检查,粮食库存质量宜存率达100%,稻谷加工大米未发现添加矿物油,小麦加工面粉未发现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氯化钙的现象。市农业局检查农资经营店431户次,合格率为99.5%。市畜牧局在对兽药和兽药残留监控抽查中,抽检10个样本的鸡蛋、27个样本的生乳、10个样本的猪肉,对生乳中氯霉素等兽药残留进行了51各批次的快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希望政府做老百姓食品安全的保护神
  自从小王怀上小孩,吃的蔬菜基本都是乡下老家自种的,包括鸡、鸭等家禽。“市场上卖的东西实在不保险,还是自家种出来的纯天然食品放心!”如今,在市场买菜,有虫眼的菜开始受欢迎,鸡蛋等农产品喜欢直接到农户家去买,过年了,一两家合伙买下农民一头猪。大家恨不得所有吃的东西都亲自种,对食品安全的担心不言而喻。
  温家宝总理说过,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这句话温暖了许许多多人的心。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食品安全问题真的是无能为力,所有吃的东西,就算你是农民有土地也不可能样样都亲自去种,大家只能依靠政府,希望政府部门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说起食品安全,市民刘洪春很无奈。
  高度重视,多管齐下狠抓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切身安危,我市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不仅严格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并从生产源头、管理机制上加强监管。2011年1月19日成立了绵竹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市相关领导担任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其他几位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市农业局、食药局、畜牧局、工商局、质监局等各食品相关监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委员,在市卫生执法监督所下设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代表政府行使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和综合协调工作。全市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食品生产经营者自律机制、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并全力抓好各项制度的实施,打算用两年的时间完善全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科学、高效、协调运转。今年,我市展开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下一步,市食安办将进一步推进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加大对非法添加“瘦肉精”、“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等食品添加剂行为的查处,同时加大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查处,对涉及刑事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力保全市人民的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是个长期性的浩大工程,不是短时间也不是哪几个部门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全社会都积极行动参与进来。市食安办有关负责人认为,目前我市食品安全方面主要还存在着下列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各部门及广大群众共同解决:
  一是监管执法力量薄弱。像质监部门,全市上千个企业、作坊的生产都需要质监部门监管,但整个质监局不过20多人,涉及到具体食品监管工作的仅仅4人,远远满足不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求。像这种人手少与工作量大的矛盾在各执法部门都十分突出。需要充实监管执法力量,让监管力覆盖面更宽更深。二是基层监管力量太薄弱。食品安全监督,工作面主要在基层,但目前监管网络尚不健全,特别是基层监管力量十分薄弱,镇乡这一级基本还有部分监管力量,到村、组这级基本就没有了,大量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得不到有效监管,只靠一时的检查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食品安全基层监管力量需要不断加强,让食品安全监督这张网更加完善。三是检测设备和手段相对落后。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很多是要靠准确的数据说话,但目前我市由于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的落后,在检测中目测发现问题时,往往因无法及时准确检测出具体数据,无法让人信服,执法工作也不能顺利进行。在抽检中,由于经费不足导致检测面不足而达不到检测效果的情况也存在。四是生产者自律意识差。食品安全,监管只是手段,重要的还是要靠经营业主自律,像地沟油,目前根本没有具体的检测标准,除了抓现场很难监管,靠的还是经营者的道德和良心。必须要提高从业者自律能力,通过法制宣传、培训等各种手段,增强食品生产经营业主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的隐忧。
  食品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市委、市政府的高重视下,全市各部门正积极努力狠抓食品安全,各项监管措施也越来越完善细致,一个由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舆论监督、市民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正在逐渐形成,让我们对未来我市食品安全有了更多的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