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为民促和谐
作者:本刊记者 王冰 文/图
来源:
日期:2011-12-22
真情为民促和谐
——绵远镇扎实推进矛盾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2月15日下午,绵远镇吉兆村14组56岁的刘玉明拿着一面鲜红的锦旗来到绵远镇政府,他激动地说,全靠政府的帮助,才让他跨省办好了女儿在深圳的事,不然,连字都不识几个的他,只怕跑到死都办不好这件事! 三年前,刘玉明在深圳打工的女儿突然发生高坠死亡。赶到深圳后,他对当地警方认定女儿自杀的结论不服,于是开始四处找人打官司,要讨个令他信服的说法。三年来,他数次往返深圳、北京、广东等地,投入全部精力,花了无数钱,但说法却一直没讨到。非常的经历让他变成一个偏激的人,一遇到事情,他就怀着对立情绪和当地干部对着干。今年春天,在了解到刘玉明的事情后,绵远政府开始以人性化的关怀来帮助他,不仅积极帮其多方沟通寻求案件解决办法,还在生活生产上细心地关怀他,为他协调修房贷款,帮他生病的儿子联系治疗,鼓励他走出悲痛建立生活的信心。 由于是跨省案件,绵远政府通过正常的信访渠道将他的事层层上报。最后,在中、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刘玉明女儿的事情终于在11月下旬得到圆满的解决,他也结束了三年漫漫上访路,回归正常生活。 面对政府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无以为报,只有用一面锦旗来表达他满腔感激之情,“人民群众的好公仆,弱势群体的贴心人”,这是刘玉明发自肺腑的心声。刘玉明告诉记者,事情解决了,今后他就能安心出去打工挣钱了,目前他已联系好去厦门打工的事,过完冬至就出门! 12月15日,就在刘玉明给政府送锦旗时,绵远镇三泉村14组村民张坤兵与群工局、交通部门、施工单位等几家单位就受伤赔偿问题的最后协商调解工作也圆满画上句号。 2010年3月,张坤兵到清平磷矿上班途经绵茂公路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施工段三处时,被飞石打伤。在伤势严重又无钱支付医药费的情况下,作者情绪十分激动,矛盾一触即发,意欲层层上访。该镇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得知情况后,到医院看望伤者,耐心安抚并与伤者及其家属倾心交流,稳定了伤者及其家属的情绪,表示同意调解。在镇司法所的协调下,经过多次调解,施工单位已支付伤者医疗费,伤者治愈出院后,又会同公司和伤者协调有关伤残赔偿等事宜。经过数次调解,有关伤残补助费的赔偿问题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张坤兵也感到满意,对当地政府为他积极调解解决矛盾十分感激。 据了解,在绵远镇,像刘玉明、张坤兵这样通过政府帮助解决多年矛盾的例子还有不少,很多弱势群体在政府帮助下化解了多年矛盾,也重拾生活信心。 社会和谐稳定是一个地区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绵远镇将矛盾调解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始终坚持“能调尽调、以调促和”的原则,广泛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开展调解活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全镇建立了镇调解中心1个,村(居)调委会5个,其中村调委会4个,居委会调委会1个,75个调解小组,形成了以镇为中心辐射全镇的调解网络,组建了一支拥有330人的调解队伍,并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归口管理,完善处理纠纷的程序,实行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镇。在纠纷调解的方式上,采取联合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增强了镇、村、组三级组织相互提高业务能力,达到了相互交流,使纠纷能公证、客观处理的目的。坚持例会制度,每月19日对全镇范围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纠纷限制指定人员进行解决与调处,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制度化、规范化,保障调处工作有序开展和有效落实,提高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率。通过各级组织努力,今年绵远镇共发生纠纷265件,调解265件,调解成功265件,成功率达100%,有效地控制了纠纷发生上升的势头,保证了当地社会稳定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