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贷款建家园 打工还贷显诚信
——富新镇农户积极进行农房重建还贷见闻
■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加大对农房重建贷款政策宣传和诚信教育力度,强化诚信还贷的正确舆论导向,增强受灾重建农户增收致富还贷意识,为农房重建贷款清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如今,住进新房的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劳务输出等多种渠道勤劳致富、积极还贷,以实际行动树立感恩党、感恩社会主义的时代新风。
为了切实保障我市农贷重建贷款清收工作顺利推进,营造出社会明礼诚信、法治和谐、感恩奋进的良好氛围,本刊从今日起特推出“诚实守信,自觉还贷”栏目。

走进富新镇三合村,一排排新修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通过灾后重建,该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户住进了干净明亮的新房,呈现出一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气象。
“当我们急需建房资金时,银政联手让我们度过了难关。”11月24日,该村11组村民李发云站在新房前,对记者感慨道。
2008年大地震后,李发云家原有的房屋转眼成了严重危房,加快永久性住房建设成了她家震后的头等大事。按国家灾后重建政策规定,她家享受到了一部分重建补助金,可是距离需要的重建资金还差很大一大截。“后来通过政府帮助贷、邻里借、朋友欠的办法,基本备齐了重建的农房现金。”李发云说,当一家人高高兴兴地住进新房子后,想办法及时还上银行的贷款就成了头等大事。
陈斌说,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紧扣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精选重大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等,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要切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继续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创新报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激励全市干部群众投身到富强绵竹、文化绵竹、生态绵竹、幸福绵竹的建设中。另一方面,我们要着力增强应急新闻报道的反应能力,妥善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社会事件等报道中,要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做到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制高点。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能力,积极适应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等新媒体,扩大新兴舆论阵地。要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要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比如网络媒体、微博、手机报等,要加快成立绵竹市网络信息中心,配齐配强人员,提高新闻反应速度和报道时效,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提高舆情研判水平,进一步增强传播效果和引导能力。
在谈到如何进一步增强绵竹对外新闻传播的能力时,陈斌认为,加强绵竹的对外宣传,对于树立和传播绵竹城市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继续完善外宣网络,密切保持与中省市主流强势媒体的联系,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外宣格局,善于运用主流媒体的引导和聚集效应,及时、准确向外传播绵竹的新闻事件。本级新闻宣传工作者既要善于发现绵竹新闻报道的突出亮点,及时梳理新闻线索,又要加强学习,从更高的视角看待身边新闻事件,跳出绵竹宣传绵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