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民年货清单看时代变迁
作者:张娟
来源:
日期:2017-01-23
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符号,其中食品类年货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标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囤”点好吃的过年,而如今物资丰盛,“健康食品”则被人们放在了首要位置。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市民置办食品类年货的清单,真实地记录下百姓生活的变化,也见证了愈加红火的幸福生活。 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年货清单:凭票买肉、拿票换水果糖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置办年货算是一个家庭一年中最大的开销。由于当时物资还比较匮乏,过年能吃上一口肉就觉得是幸福的。粮票、油票、肉票,在供应点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抢购年货,让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记忆犹新。 出生在50年代的张兴奎回忆说,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什么都要凭票。小孩过年若想吃糖和饼干,就必须拿粮票去换。“除夕那天,长辈们会把存了很久的腊肉拿出来煮熟,一大家子人分到每个人碗里就只有小小的一块,吃着满口留香,味道良久。”张兴奎笑着说,在那个年代,什么都是珍贵的,人也特别容易满足。 时间:20世纪80—90年代 年货清单:腊肉香肠、糖果、瓜子、水果、饮料 这个时期物资已逐渐丰富,从新年礼物、家庭饰品、烟花爆竹,到各种水果炒货、糕点糖果……年货的清单也越来越长。此外,在过年前的一两个月,人们还会自制腊肉香肠,成为过年时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 今年33岁的杨东忆起儿时过年的情景,依然回味无穷。“年三十晚上,一大家子吃完了丰盛的团圆饭,尝着香脆可口的零食,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放烟花,那便是记忆中最浓的年味儿了。”杨东说,那个时候,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穿着新衣服,去长辈家串门拜年,然后拿着压岁钱高兴得手舞足蹈。 时间:2000年—2016年 年货清单:健康食品,绿色食品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市民的年货清单开始“返璞归真”,绿色、原生态的食品类年货成了市民新的追求。 虽然生活好了,但过年还是少不了鸡鸭鱼肉,加之新闻经常爆出“激素鸡”“瘦肉精”等,让人们的视线逐渐转移到农家土鸡、土鸭、土猪肉等原生态年货。年前,家住市区安顺路的唐雯在农村亲戚家里买了半头猪,一部分冷冻了起来留着过年招待客人,一部分制作成腊肉和香肠。 “如今什么都讲究健康,市场上买不到的就到网上买。”90后小戚说,网上有各地的年货,什么都能买到,十分方便。日前,她就在网上买了一些少糖、少色素、少添加剂的坚果、糖果和饮品。“现在都追求舌尖上的安全,健康的食品无论是送人还是自己吃,都不错。”小戚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