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急诊医师的医者人生
作者: 本刊记者 张娟     来源:     日期:2011-11-07    
  “在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必须明白,治病救人,容不得半点因素干扰,我们从事这个职业,必须永远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拥有二十余年行医经验的市中医院急诊科医师肖远和,直接道出了一位医师在从医生涯中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病人第一
  急诊科除了担负着门诊、急诊病人的诊治、收容、体检外,还承担着院前急救、意外灾害性事故的抢救工作。面对众多的急危重患者,能否及时有效地作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及以后的康复。
  每天清晨七点过,肖远和的身影便会来回穿梭在急诊室、加护病房及普通病房房间,仔细询问病患们的恢复情况。“老爷子,您好!早饭吃了吗?”“老太太,今天精神还好吗?”每次查房时,肖远和总是这样和蔼亲切地询问每一位患者。通过对患者提问、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及一些简单的检查,可以辨别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是否好转、平稳或者恶化。
  他经常对患者说:“如果感到哪里不舒服,不论多晚都可以打电话给我,没有关系的。”从1998年在急诊科工作至今,肖远和不论白天黑夜,上班下班,只要患者需要,他都随叫随到,有时往往一抢救就是一夜,次日仍要查房,接诊病人,照常进行日常工作。多年来,每每有危重病人前来,他总是亲临现场指挥抢救,不论多晚、多累都一直坚守到病人转危为安才离开。强烈的责任心、爱心促使他就这样忘我的工作着,连他自己也不知这些年熬了多少个通宵,把多少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救回。
  “只要肖医生当班,找他看病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有时还排起长队。他有时上了白班,又上晚班。特别是遇到急诊病号,不管是不是他当班,只要叫到他或是他知道了,便主动赶到医院协助当班医生处理外伤病人。”在急诊科的护士们眼中,肖远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一个医生崇高的医德。
  肖远和对工作有一股牛劲,不管病人遇到怎样的病痛折磨,只要自己会做的、能做的,他都全身心地投入。有一回,一位在职教师因五六天无法排便导致直肠堆积严重、腹胀难忍,已经无法用药物或采取灌肠等办法治疗,肖远和居然不嫌脏, 做出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举动:他亲自用手从这位病人肛门里慢慢掏出一截截大便来,解除了患者的多日痛苦。就是凭着这样的热忱,肖远和的举行让病人和同事感动不已,只要一提到肖远和,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对他称赞不已。
  面对患者的病痛,肖远和常扪心自问:如果我是患者,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是患者,我会给自己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正是有了这种想法,他总是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尽量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治好病。出诊期间,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由于一时经济紧张不能按时缴费时,肖远和总是慷慨拿出自己的钱第一时间为患者垫付。
  在同事眼中,肖远和永远都是个闲不住的人。不上班的时候,也很难在家里找到他,因为他不是在病人的床头询问病情,就是到病人的家里照料看望。为了更好地与患者沟通,肖远和把自己的电话公之于众。在他心里,治病救人是大事。急诊科的护士常说:“肖医生的为人和医德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医者之爱
  “他们是犯人,但也是我的病人,为他们的身体健康负责,是一个狱医应尽的责任。”一年前,受市看守所的邀请,肖远和成为了所里的一名狱医,以一名医生的崇高品德,用真诚和爱心,为服刑人员解除病痛与困惑,使一个个失足浪子重新燃起走向新生的勇气和信心。
  有着中医院急诊科医师和看守所狱医双重身份的肖远和工作量是非常繁重的。然而,无论工作多么紧张、多么辛苦,他从来没对任何一名病犯有过歧视和厌烦情绪。
  犯罪嫌疑人朱某已60多岁了,因偷盗被判了刑。入狱后朱某多次装病喊不活了,还绝了食。看守所干警一次次对他进行教育,但朱某的改造态度始终不能稳定。由于年纪较大,再加上担心以后被别人瞧不起,致使朱某的心情极度消沉并产生厌食情绪,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当得知朱某绝食的真正原因后,肖远和就在生活上、心灵上给予他特别的关照。开始时,朱某并不十分乐意接受治疗,但通过多次沟通与谈心,朱某的改造态度渐渐有所好转,因为他见到无论自己怎么撒泼,肖远和医生仍然一如既往地为他治疗,从不言弃。这位难缠的老头终于被彻底感动了,他哽咽着说:“肖医生,我对不起你们。从被抓的那天,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了。可是看到你这样对我,我真是惭愧啊。”自那以后,朱某的情绪有了好转,在肖远和的精心照料下,他开始吃饭了,对生活也渐渐有了信心。
  “犯人也是人,他们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曾经所犯下的错误就歧视、排斥他们,应该给他们以鼓励。”就这样,凭借着一位医生的良知,一名狱医的责任感,肖远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融化了看守所里冰冷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