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新面貌 新希望
作者:本刊记者 王 勇     来源:     日期:2011-10-25    

新农村 新面貌 新希望
——我市整县推进新农村工作成效显著
     安置点内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现代化的种养殖基地遍布田间地头,一派欣欣向荣;“农”头企业发展如火如荼……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自身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全面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推进村庄村落民居建设,配套推进公共服务建设,经过全市各级不懈努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取得显著成效。1至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8350元,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8400元以上,增幅超过16.7%。
◆找准着力点 强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
  今年我市大力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小春在富新、什地、新市三镇建立了面积达2万亩的小麦创高产示范片,大春在富新、新市等镇乡推广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3.5万亩,在齐天、富新等地成片种植1万亩优质粳型糯稻,促进全市粮食产量增长、产值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示范和推广,全市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实现98%以上。1至9月,全市粮食产量实现28.9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8%,油菜产量1.39万吨,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以扶持带动为着力点,发展生猪为主的畜牧生产。充分发挥中央灾后重建农业产业项目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对四川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的产业化发展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增添产业发展动力。通过江苏雨润集团绵竹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四川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市禽畜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转变。1至9月,共建成标准化万头生猪养殖场3个,新增规模养殖户502户;全市母猪存栏量达到5万头以上,比去年同期增长8%;生猪出栏52.2万头,同比增长10%。小家禽畜规模养殖户新增219户,出栏达到780.7万只,同比增长12.5%;发展了一批肉牛、肉羊等标准化规模养殖户。
  以特色高效为着力点,发展蔬菜种植。以什地镇双瓦村3000亩钢葱基地、广济镇卧云村4000亩大蒜基地等为带动,充分发挥九龙现代高效农业园的高效农业效益,引导农户种植山露、贡菜等特色蔬菜,促使全市蔬菜生产向特色化、高效益化快速发展。同时注重大棚蔬菜种植,不断提升蔬菜种植的市场效益和经济价值。
◆壮大产业化经营组织 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以孝德年画村、西二环绵遵路、绵九路、东二环至什地为环线,注重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主要通道的结合、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标准化粮田、优质粮油和花卉、蔬菜种植,打造孝德年画村综合产业园,建设优质葡萄长廊、优质猕猴桃基地等。目前已基本成片建成6000亩猕猴桃、2000亩葡萄、3000亩特色蔬菜、3000亩苗木花卉等规模基地。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突出发展经济价值高、市场销量好的优质草莓、优质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1至9月全市发展优质草莓生产基地1000亩、优质茶叶基地5000亩、玫瑰种植加工基地3000亩,种植魔芋等林下种物4000亩,新建核桃基地3400亩,姬菇、黄背木耳等食用菌产量达到4500万袋。
  通过努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从28家发展到38家,其中省级企业1家、德阳市级企业22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过十亿元的龙头企业分别为3个和1个。农村专合组织从143个发展到193个,其中省级示范专合组织5个,带动农户的面不断增加,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
◆科学规划建设新村 农村人居环境升级
  在全市已完成13万余户农房重建量,农村集中居住点配套设施基本完善的基础上,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三打破、三提高”要求,编制设计并报批了《绵竹市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以规划为指引,结合绵(竹)广(济)、绵(竹)遵(道)路等市内主要干道的环境整治,实施农房风貌改造1892户;结合清平乡新农村综合体试点建设,新建农房233户;结合“川西第一酒城”、“西部钣金模具产业园”、成兰铁路的建设,着力规划建设了一批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的农村集中居住点,目前正积极做好农户安置的规划和准备工作。截至9月底,全市农村集中居住点达到1455个,点内农房重建户64733户。
  积极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通过不断加大“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工作力度,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以督查常态化推进环境整治实效化,努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使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