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在理想与现实中权衡
作者:王虹
来源:
日期:2016-03-04
——我市大学生求职现象初探 人物:张露 大四 财会专业 就业意愿:想就近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 投简历、赶招聘会,这几乎成了即将毕业的我市大四学生张露春节后的全部生活内容。就读于川内一所二本院校的张露学的是财会专业,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她希望能在德阳或绵竹找一份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 “小公司、个体户也无所谓,现在自己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先找到一份工作干着再说,总不能让自己一毕业就失业嘛!”对于工作单位的要求,张露到是看得很开。张露告诉记者,自己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没吃过什么苦,走远了父母不放心。而且自己的大学同学很多也是独生子女,虽然一些企业的待遇和工作前景较好,但如果离家太远,家长也不会同意孩子去。“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乖乖女,作为一名女孩子,还是留在父母身边好些吧!”张露笑笑。目前,德阳的一家公司已向张露打来了面试的电话,3月7号就将去面试。当问起自己心中期待的待遇是多少时,张露说,期望也不高,2000元以上吧。 人物:李豪 大四 计算机专业 就业意愿:希望到大城市工作,看重岗位发展前景 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家住板桥镇柏杨村的李豪已参加了几场招聘会。“想找到理想的职位,很难。”李豪告诉记者,就读于西南农业大学计算机系的他,把去大城市就业作为找工作的首选。 “大城市发展空间大,求职的话,我会首先考虑岗位的发展前景,其次才会考虑薪酬待遇。”李豪说,在他的同学当中,一些人不愿做辛苦的工作,比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低端操作工人,他们觉得看不到发展前景。在前段时间我市举行的“春风行动”招聘会上,李豪也参加了,其中一家单位有意向招聘李豪,岗位薪酬待遇也不错。但是,想来想去,李豪觉得发展空间小,还是婉谢了对方的好意。再看看吧,李豪表示,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才毕业。 人物:杨小川 大四 就业意愿:考公务员,希望过稳定的生活 与张露、李豪不同的是,杨小川坚定地把考公务员作为就业的出路。当其他同学在为应聘四处奔波时,他却在埋头苦读准备迎考。杨小川的父母都是我市的公务员,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也希望像父母那样进入相对稳定的公务员队伍。稳定,是他对工作最大的期望。 人物:王维勇 毕业3年半 打工一年,现在自己创业 感言:从基层做起,为今后创业积累更多经验 面对就业难的局面,很多大学生开始考虑创业。2012年,大学毕业的王维勇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开始,他在绵竹亲戚家开的建材店里打工,在一年的时间里,勤奋好学、口才不错的王维勇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2013年,和家人商量后,王维勇拿出自己打工一年的积蓄和父母给的启动资金,在新市镇盘下一家门面,开了属于自己的一家建材店。两年时间里,王维勇的建材店还经营得不错,以后,他还想扩大规模,把自己的这份事业做下去。他也建议那些有心自己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要从基层做起,这样能为今后的创业积累更多的经验。 人力资源工作者:从基层岗位做起,逐步提升能力 面对一些大学生求职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我市一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建议,“大学毕业生要从基层岗位做起,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定位,许多大学生宁做低工资“白领”,也不做高收入“蓝领”。该专业人士认为,在应聘过程中,求职者应保持理性的择业观,从积累工作经验入手,逐步提升能力与自身价值,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 就业局工作人员:应把握机会 降低期望值 市就业局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大学生找工作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多,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就业难是普遍现象,大学毕业生和家长应转变观念,不要期望值过高,要理性求职,把握机会。 记者同时了解到,为了让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创业,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省、市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并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建立创业专项资金和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就业创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等措施,积极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