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就业看变化
——2015年我市就业服务工作亮点纷呈
本刊消息 2015年,我市就业服务工作围绕“保民生、保稳定”目标,以“优化就业、服务民生”为出发点,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为主线,统筹做好失业下岗人员、因灾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以及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等各类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创业工作,用一组组民生数字彰显了服务就业的为民情怀。
创新宣传方式 拓宽就业渠道
去年以来,我市利用电视、手机短信、网络平台、就业政策宣传栏,重点依托基层服务平台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实现就业政策宣传进乡村、进农户。手机短信服务覆盖全市手机用户20余万人,逐步实现“拇指就业服务”。
去年,我市就业部门共组织市内各类大型招聘会4场次,共有12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3200余个,1000余人次达成初步意向;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40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0%;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017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01.7%;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98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99.5%;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破解资金瓶颈 促进就业创业
2015年创业的最大瓶颈就是资金匮乏。为了给创业者搭建创业平台,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因灾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以及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创业工作,我市克服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种种困难,先后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创业群体发放支持个人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32万元,小额担保贷款贴息29人共计27.45万元,帮助更多创业者实现了创业梦想。
创新工作思路 就业援助见成效
为缓解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就业压力,市人社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扎实有效地统筹城乡就业“最大化”。
去年,以“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为目标,共开发公益性岗位800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49人,发放社保补贴400.36万元,岗位补贴655.25万元;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80人,发放社保补贴19.72万元,为68人发放岗位补助14.64万元,为68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534万元;为大力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为符合条件的577人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65万元,为8人发放创业补贴2万元。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就业能力素质
去年,我市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通过订单、定向的方式培训各类企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不仅提升了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及返乡农民工等劳动者的技能技术水平,也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有效衔接。
截至去年12月底,共开办焊工、餐厅服务员、年画、育婴员等技能技术培训班,共计培训3150人,其中青年1840人。对160人进行职业品牌培训,对400名相关人员在市场定位、企业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创业培训,参训学员全部考核合格。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市人社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和人才发展需要,通过搭建政策扶持、就业信息、优质服务等平台,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去年省上和市上下达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13人,通过报到和进行就业失业登记99人,共计212人未就业。市人社部门通过走访社区和电话联系等方式,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208人,就业率达98%。
去年共有76名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享受了高校创业补贴,带动264人就业,发放创业补贴资金75.5万元;组织在校大学生创业培训三期,参训人数270人,其中259人取得SYB合格证书,合格率达96%;举办了“德阳创客,精英绵竹汇活动”和“路演”创新创业活动,让更多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增长了见识,完成了创业梦想。去年共计346人通过实施就业创业培训、创业活动、创业项目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措施,提升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