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首届旅游发展大会成功举办以来,绵竹旅游百花齐放,竞相争艳,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闲暇时候,想要在绵竹游出文化、游出品位,新落成的绵竹市博物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据了解,绵竹市博物馆是四川灾后重建的首个历史博物馆,由江苏省南通市对口援建,总投资2200余万元,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是一座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并重的博物馆。该馆位于诸葛双忠祠,经过两周时间的试运行,已于10月1日正式开馆运行。
走进博物馆的正门,一幅绵竹简介映入眼帘,让进出的游人从字里行间对“譬喻小成都”的绵竹在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沿革上有一个大致了解。据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根据文物类别的不同,分陶瓷、字画、青铜金银器三个馆,分别陈列展出千余件各个年代文物。
在陶瓷展厅,一排红陶俑吸引了游人的注意,这些红陶俑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有站立的姿势,也有盘腿抚裙的姿势,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的各种生活形态。展厅深处,游人围望着明代影青瓷观音像,嘴里轻声念叨。据了解,明清时代这样的观音造像很常见,但是该馆馆藏的这件观音造像因其背部烧造有300余字的铭文而显得弥足珍贵。整个观音塑像通体白塑,观音盘腿坐于莲台之上,眉心有一痣,胸前挂有璎珞串珠,面颊丰满圆润,神态端庄,背部有一圆孔,是为装葬之用,背部铭文记载了这座塑像的来历。
一排排字画庄重整齐的挂置在橱窗里,像等待检阅的列兵。位于展厅正中的就是绵竹年画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该博物馆的镇馆宝贝、清代绵竹画师黄瑞鹄先生的作品《迎春图》。《迎春图》以清代绵竹县城为背景,以连环图画的形式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绵竹县城迎春盛况。图中场面宏大,热闹非凡,460多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穿着的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直观地展现了清代绵竹丰富多彩的民间庆祝活动。“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擅长书法,精于词章,馆藏展出的国家二级文物、杨锐先生手稿篆书六条屏,全文一共295个字,总长1.73米,篆法挺秀工整。据了解,这幅作品是革命烈士王干青在成都购得,后来转赠给文殊院方丈法光大师。1935年,法光大师回到绵竹祥符寺时将这幅作品带回。
青铜器和金银器因其易于保存,所以流传后世的数量较多,精品也较多。在市博物馆3号展厅里展出了战国至汉代的青铜器以及绵竹境内出土的各个时期的金银锡器、钱币、兵器等。记者看到,出土于绵竹大东街商业场的唐代金龟以及北宋时期的鸭形熏香炉等国家一级文物引得众多游人驻足品评。
走出博物馆,进进出出的游人还忙于拍照留念。博物馆工作人员说,看到游人钟情于绵竹的历史文化,他们深感欣慰,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努力把博物馆打造成为绵竹人民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