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幸福美丽民生画卷
作者:肖勋 文/图      来源:     日期:2016-01-08    

  ——回眸“十二五”的民生巨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细细翻看绵竹“十二五”期间的民生“账本”,我们会发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收入越来越多了,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了,就医负担越来越轻了,教育资源越来越均衡、优质了……

  过去五年,我市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保持在70%以上,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日益完善,连续五年为民办好“十件实事”,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一五”末分别增加11839元和6550元,贫困人口减少47818人。

  五年来,绵竹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民生答卷。

  点亮百姓“安居”梦想

  “我都快80岁了,做梦都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啊。”1月5日,土门镇民乐村的五保户曾令培坐在新建的砖瓦房前悠闲地晒着太阳,他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曾大爷以前的家是一个水泥瓦棚,冬冷夏热,遇到下大雨,屋里还会跟着下小雨,居住条件十分差。去年,政府帮他修建了一室一厅的套房,住在里面温暖又舒适。

  “十二五”期间,实施安居工程,让弱势群体住有所居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常抓不懈的一项重点民生工作。五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安居工程,共完成修建公共租赁住房3846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494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5户,极大地改善了我市弱势群体的住房条件,筑起了百姓的“安居梦”,真正让党和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滋润了百姓的心田。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寒冬时节,天气虽然寒冷,但齐天镇双坪村75岁的魏兴秀老人家里却是一派火热的忙碌景象,来自我市居美家政公司的服务人员正在忙碌地为她家打扫卫生。 2015年,市政府通过向社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让18800名老人享受到了像魏大娘这样贴心的居家养老服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供养补助、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等方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财政、慈善、社会资金作用,加大了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救助,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情。  

  就业,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如何破解就业难题?我市直面问题根源,搭建就业平台、设立就业见习基地、降低创业门槛、实行税收优惠、培训创业就业人才、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十二五”期间,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就业创业的新政策和新举措,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培训各类人才2.5余万人,群众的就业门路越来越宽,创业激情也越来越高。

  教育阳光温暖每一个家庭

  “幸好有生源地助学贷款这样的好政策,不然我的大学梦真难以实现。”绵远镇广西村的刘佳高兴地说。

  去年8月,刘佳如愿收到了来自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家人高兴的同时却为一年1.2万元的学费、住宿费犯了难。后在学生资助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成功申请到了8000元助学贷款,圆了他的大学梦。

  五年来,我市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三免一补”;教育助学工程覆盖面越来越广,我市中职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中学生均能享受到减免学费的惠民政策,生源地助学贷款做到应贷尽贷,不让一位大学生因贫失学;四川天一学院迁建绵竹,为我市再增添一所高校;教育资源越来越优质和均衡,特殊教育中心于2014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满足了全市特殊儿童入学就读需求。二幼争取到原绵竹市消防中队土地并对校门进行了改建。2015年,运用PPP模式建设普惠性、公益性幼儿园项目落户绵竹……一项项教育惠民工程的启动和实施,犹如温暖的阳光沐浴着每一位学子,照耀着每一个家庭。

  医疗惠民交出满意答卷

  “多亏了新农合,让我们家渡过了难关。”谈及新农合政策带来的好处,西南镇檀兴村的丁军感激万分。原来,其母2015年生病住院,前后花去医疗费数万元,使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幸亏通过新农合获得了医疗补助,为他们家减轻了不少经济压力。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来抓,大病救助、白内障复明工程、全面普及新农合、修建日间照料中心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民生工程的相继出台和实施,让全市人民群众普遍受益,共享医疗事业发展的新成果。

  数据最有说服力。“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有984.54万人次先后得到了家庭帐户、门诊统筹、住院补偿、大病医疗保险等新农合补偿,补偿总金额达5.52亿元;在镇乡卫生院、县级医院和县域外医院的住院实际补偿比例分别从2010年的56%、39%和20%提高到85%、64%和40%,住院累计补偿封顶线由8万元提高到12万元;新农合参合率从2010年的95.79%提高到2015年的99.58%,农民参合知晓率达100%;把20种重大疾病纳入大额门诊补偿范围,有效减轻了大病参合患者的就医负担。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病有所医”,曾经的梦想,正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