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谁都不能缺席
作者: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5-11-04    

幸福路上谁都不能缺席
      ——我市扶贫奔小康协会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
  九龙镇新龙村部分农户因为缺乏养兔知识,兔子死亡率较高,养殖效益不明显。绵竹市扶贫奔小康协会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从提高养殖户的能力入手,邀请省畜科所为村上培训技术员,通过技术人员的言传身教,养殖户养殖的兔发病率减少,死亡率减少。同时,协会还帮助他们联系到一家大酒店,鲜兔肉定期销往该酒店。“多亏了扶贫奔小康协会的同志,帮扶工作做到了我们心坎上。”养殖户感激地说。
  自我市扶贫奔小康协会成立以来,协会结合绵竹实际,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扶贫和整村推进扶贫的新路子。
  扶贫重在精准 关键找准“症结”
  2008年地震后,贫困户的农业产业亟待恢复,协会给九龙镇清泉村17户贫困户毎户送去了20-40只当时经济效益最好的绿壳蛋鸡种苗。可不到半年,有的贫困户因不懂如何饲养,蛋鸡不能按期产蛋;有的贫困户因不具备饲养绿壳蛋鸡所需要的环境条件,鸡的生长速度达不到要求,或者被黄鼠狼偷吃;有的贫困户重病在身,无力饲养。通过此次“教训”,协会深刻认识到,扶贫对象不准,扶贫方法不对路是扶贫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扶贫工作必须针对问题,创新思路。
  在以后的农业产业扶贫中,协会花大量时间做调查研究,确定某一产业适合哪一类贫困人口,这类人口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从资金、技术到市场,从思维的改变到人的素质提高,从培训到现场跟踪,都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方案,从而保证了扶贫的预期效果。
  2015年汉旺镇牛鼻村有24户精准扶贫户,协会和村委会通过走访,对24户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养羊。通过一番工作,筛选到既有养殖条件,又有意愿的贫困户进入扶贫项目,实现了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培育扶贫项目 铺就致富“坦途”
  由于退耕还林和旅游开发,到2012年,九龙镇清泉村山区人均占耕地不足0.3亩,一大批中老年劳动力大量闲置,造成家庭贫困。协会在深入调研后认为,发展山药种植,能解决大量中老年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
  为稳妥起见,协会先选了6户农户作种植山药的示范户,不仅为他们提供山药种,还请农业局的专家给他们培训技术,让示范户互相学习,相互交流、鼓劲。当年,6户示范户种植的山药获得了丰收。2013年,该村的种植户扩大到36户。2015年,全村130多户农户和合作社都种植了山药,总面积达140多亩,按目前的市价,毎亩收入在6000元至10000元。种植山药不仅使清泉村的部分贫困户脱了贫,还使山药种植成为清泉村的特色产业。
  流程配套服务完善,跟踪措施及时跟进,这是协会探讨出的帮扶模式。按照配套解决关键问题的扶贫思路,协会帮助九龙镇新龙村解决技术、市场难题,目前,新龙村已有50户农户养兔,年出栏肉兔5000余只。
    工作整体推进 彰显扶贫效果
  对于贫困村,不能单抓经济脱贫,还要抓好其它建设,才能相互配套,整体推进,彰显扶贫的效果。
  抓基础设施建设。自2008年以来,我市扶贫奔小康协会累计帮助贫困村修建村组道路(含入户路)54.99公里,修建生产便道12.55公里,水渠32.56公里,整治、修建蓄水塘4个,帮助新龙、清泉、麓棠三个示范村用上了自来水。
  抓村民感恩教育。九龙镇清泉村6户示范户种植的山药获得了丰收,他们将自己的部分山药种籽无偿送给有能力种植的其他贫困户;绵远鎮枫树村一些贫困户在自己发展的同时,把小羊小猪送给其他贫困户,帮助他们脱贫;板桥镇海江村的养鹅户拿出1700元给村上做爱心基金,用于帮助其他贫困户。
  抓清洁工程。清洁卫生反映了一个村的整体风貌,是脱贫不可忽视的重要抓手,协会帮助贫困村开展培训,制定规章,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建成常态化运转的机制,始终保持干净的清洁工程模式。目前,全市已有10个村推广了清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