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多元化 撑起民生“艳阳天”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09-23    

 

  本刊消息(记者 何菲) “正是有了你们的帮助,我才能顺利手术,圆了大学梦。”今年8月,广济镇新和村的刘敏给市民政局写了一封感谢信。她在感谢信中写到,近年来因自己多次手术导致家里一贫如洗,今年又恰逢她考上大学,费用问题成了家里人的心病。前不久,刘敏领到了1.5万元大病救助金和慈善救助金,她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是民政救助金解了她家的燃眉之急。

  88岁的钟光琼已在新市镇敬老院住了六七年,她说,如果没有敬老院,她的晚年将无依无靠,饱尝孤苦伶仃的滋味。

  剑南镇的低保户樊茂萍告诉记者,最困难的时候,她家连吃饭都成了难事,如今每月能领取546元低保金,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信手拈来的几条民生信息,见证着社会救助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浓浓情意。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创新发展、注重资源整合,构建起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残疾人救助等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慈善、福彩等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多元化的社会救助方式,为身处困境中的群众撑起了民生“艳阳天”。

  与时俱进 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据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在实施社会救助过程中注重突出“五化”,即救助对象系统化、救助内容全面化、救助资源社会化、救助方式科学化、救助标准统一化。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尤其是社会救助工作。困难家庭平时可领取低保金,患病时能拿到医疗救助金,孩子上学可享受分类施保,遭遇特殊困难时可申请临时救助……针对困难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市精心构建覆盖广泛的救助体系,使之成为给困难群众遮风挡雨、排忧解难的“保障伞”。

  分类保障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针对不同困难程度实施不同救助政策,确保救助有力。”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在实施城乡低保制度中,通过信息比对、公开公示等办法,建立低保居民家庭收入核对机制,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让低保金“跑赢”CPI,使全市三万多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同时,实施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有力保障了因突发意外事件造成家庭生活出现特殊困难的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在医疗救助方面,通过降低救助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扩大救助范围,梯度救助办法不断得以完善;在扶老助孤方面,着力推进福利院、敬老院建设,不断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和孤儿保障水平,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64%;在拥军优抚方面,不断完善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和优抚对象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并依托高校建立培训基地,退役士兵的就业机会大大提高。

  截至今年8月,我市共为35648名城乡低保户发放低保金4858万元;为3845名五保户发放五保供养金1083万元;城乡医疗救助15912人次,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1362万元。

  整合资源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加强社会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充实壮大志愿者队伍,积极购买社会服务,对救助对象实行“横向更广、纵向更深”的全方位综合救助。

  慈善公益文化日渐深入人心。我市连续6年开展“福彩圆梦”、“慈善圆梦”助学活动,今年以来共为48名学子发放助学金16.8万元。

  社会养老事业充分发展。积极购买社会力量,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等社区公益服务,同时加大民办养老机构扶助力度,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6个城乡日间照料中心,今年还要完成19个城乡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任务;共为18800名困难失能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支出资金56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