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迁新居美生活 农村走上城镇化
作者:本刊记者 谭明建     来源:     日期:2011-05-11    
新房建起来 城乡美起来
——我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综述
 在“5·12”大地震中,我市损坏房屋2669万平方米,倒塌房屋2030万平方米,近50余万人无家可归……安居乃民生之本。大地震后,绵竹大地满目疮痍,但是,经过3年的灾后重建,我市城乡住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废墟到新居,从绝望到希望,如今的绵竹大地,已经呈现出了一派新的气象。
新房新家新日子  城镇住房乐人心
  今年46岁的赵春光是孝德镇福田村人,因灾后重建征地拆迁,在2010年全家人搬进了由南京援建的金陵雅居安置小区内。这里是我市城区最大的城镇居民安置点。小区占地面积210亩,安置面积23.2万平米,安置群众1000余户、5000余人,有60、90、120平方米三种户型。赵春光在该小区分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新房,过上了比以前更好的日子。震前,赵春光家200多平方米的房屋全部倒塌,震后一家一直住在板房。2010年2月5日,他们成为了金陵雅居1706户家庭中率先入住的住户。
  震后,全市城镇需维修加固住房33419套,已于2009年底全面完成。需重建住房26008套,其中,安居住房15195套,廉租住房3490套,截至2011年3月底城镇重建住房已全部开工,目前已完工25910套,完工率99.6%,其中,安居住房、廉租住房已全面完工,城镇住房重建将于今年“5.12”前全面完成。
  土门镇天宝村紧靠龙门山脉,“5·12”大地震使该村99%的房屋受损,是土门镇受灾较重的一个村。经过3年时间的重建,目前,该村的村民全部搬入了新居。
  2010年2月4日上午,天宝村2组集中居住点鞭炮齐响,笑声不断。二组村民谭邦军更是连连举杯,热情款待前来为其恭贺新房的亲朋好友。经过两年重建,谭邦军一家住进了近200个平方的二层小洋楼,定样式、买材料、搞装修。去年腊月房子装修好后,他又买了一台50英寸的液晶电视、一台海尔冰箱、一套洋气的沙发放在了客厅内。“我修的是4人户户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银谷玫瑰公司给我们每人补贴了一万四修新房,加上国家和江苏的援助,我这套房子修下来,除去装修自己就没花多少钱。”自来水通了、有线电视通了,不久后,天然气的管道就要安装过来了,走出家门全是8米宽的水泥路,这里家家户户的装修一家比一家强。在这个有80多户人家的小区里,还开了两家超市,有一个休闲的小广场,并配套了各种健身器材。用谭邦军的话来说,我们农村人的日子是一天一个样,生活越来越方便,城里人可羡慕我们了!
  震后,我市核定农村住房需维修加固22883户,需重建130705户,为让农村群众尽快住进“安全、经济、实用”的房屋。我市一是按照“选址安全、功能完善、建设经济、档次提升”的要求,科学规划农房选址;二是坚持把农房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三是结合沿山风光旅游带的打造,邀请江苏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沿山风光带总体规划,在沿山重点抓好特色村庄的建设。同时,编制技术规范,加强技术人员培训,规范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加大信贷支持,确保了农村住房重建工作顺林进行。截至2008年底,需维修加固农房全面完工并入住,农房重建于2010年4月底全面完工,我市农村农房重建工作目标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在“5·12”大地震之后,我市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重,将城乡住房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作为一号民生工程。通过3年的努力,我市全面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基础设施齐步跟进  美好蓝图就在眼前
  随着城乡住房重建的有序进行,2009年3月,我市启动了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修复整治工程。截至今年2月底,已完工包括怡园路、墨池街接道工程,安顺路(中段)、双忠大道等以及苏绵公园水环境整治建设工程、马尾河(主城区)河道整治及环境改造工程等项目,通过恢复改造,老城区城市功能进一步得到完善,城市城市品位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切实改善。目前,新区道路骨架已经基本形成。
  安居才能乐业。三年来,绵竹人民从废墟中站立,从板房中迁入新居,在新居中描绘未来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