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援援助:让农民工讨薪“有门”
2014年年末,农民工孟元基和他的111名工友终于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304万余元。
“为拿到工钱,鞋都跑坏了,身心都快承受不住这种折腾了!”孟元基有些无奈。之前,他和其他100多名工友一起在绵竹本地一建设项目工地上务工,工程完成后,却迟迟等不到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孟元基和工友一次次地和建筑公司交涉,但一次次地失望而归。随后在朋友的指点下,孟元基和工友来到了市法律援助中心求助。市法律援助中心了解情况后,为他们开辟了绿色通道,考虑到案件涉及金额大,涉及人数多,影响面广,立即指派四川豪迈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其代理案件,并于2014年4月向市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该建筑公司支付民工的劳动报酬。案件历经一审二审,最终为112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304万余元。
“农民工在劳动关系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依法维权中更显力薄,法律援助应当积极为他们依法讨薪撑腰。”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张苗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每年都会开展为农民工讨薪维权专项活动,组建了强大的援助律师团,多次成功处理农民工讨薪案件。
一声提醒:证据是成功讨薪的关键
“虽然为农民工讨薪打开了‘绿色通道’,但有些案件,法律援助也难伸援手。”张苗告诉记者,每年一进入12月,他们就开始做农民工讨薪的法律援助准备工作,对涉及农民工讨薪的案件,不审查其经济状况就直接提供法律援助。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农民工法律意识不强,常常无法提供所需证据材料,有的甚至说不清用人单位名称,法律援助困难重重。
因此,市法律援助中心提醒农民工朋友,应在平日工作时收集积累劳动合同、工资欠条、工作服等证据,一旦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这些物件都是可以帮助顺利追回工钱的有力证据。此外,在签写欠条时,需要包工头在欠条上写明本人的个人信息,如果不写,那么欠条就相当于“白条”,不具备任何法律效益,打官司时也就不能作为证据证明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