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水利惠民生
作者: 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5-01-05    

  ——2014年我市开展农村水利设施改造工程建设纪实



  打开阀门,合上电闸,一股股清澈的沉井蓄水涌出管道,顺着三面光的沟渠顺流而下。沟渠旁边,崭新的水泥村道上,村民们或洗衣洗菜,或引水灌溉,好一幅和谐的新农村画面。

  2014年,我市继续将农村水利设施改造纳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加快建设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新建和整治渠系231千米,整治引水堰11处、田间道路120千米,更新改造128口机沉井机电设施,超额完成了年初为民承诺的任务,为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新市镇蒲泉村处于红岩渠尾水段,属于旱片缺水地区,“7·9”洪灾又冲毁了拦河堰,村里的灌溉用水成了大问题。“洪灾后村里灌溉用水只有靠机沉井,但由于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机沉井效率太低。”该村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为此,市农业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在充分调研和考察后,对该村6处机沉井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换,保障了村民大春灌溉用水。

  在富新镇和什地镇,2014年实施的小农水项目让村民乐开了颜。

  “以前的土沟杂草多,渗水严重,水从机沉井抽出后,流到最后一块田要花40多分钟,现在修成了三面光,只需要10分钟。”什地镇合结村3组村民罗家贵说,如今,“小农水”项目充分发挥了效益,以前的用水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小农水’项目,是距离群众最近、群众最关心、感受最直接的项目,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市通过的‘小农水’项目建设,各项目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水务局局长杨成富介绍,2014年我市投资4244.13万元,新建和整治渠道231公里,整治引水堰11处,修复水毁拦河堰17处。着实解决了群众的用水问题,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综合效果。

  为将这一惠民工程继续在我市广大农村实施,市水务局通过向上大力争取项目指标,在新市、玉泉、什地3个镇22个村继续实施“小农水”项目建设。据悉,工程投资4645.11万元,群众筹资61.11万元,群众投劳折资884万元,将完成整治渠道203.82公里,整治引水堰8处,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万亩。目前,工程已经进入施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