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涟涟美如画
作者: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4-10-31    

  波光涟涟美如画
  ——我市大力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小记


  夕阳西下,三三两两的村民吹着徐徐晚风,漫步在马尾河东北段新建的河堤上,一天的疲劳在不经意间消失殆尽。

  “以前这河堤,路窄杂草多,洪水期间还很危险,我们一年都难得来这走一次。现在河堤修好了,风景美了,环境好了,走在上面心情舒畅得很。”家住年画村的唐文清谈到整修一新的马尾河堤,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曾经,年画村马尾河堤低矮单薄,河床淤积严重,河道内垃圾满布,汛期防洪排涝压力很大。如今,堤成、岸绿、水清、景美,与年画村的美丽风景交相辉映,为风景区又添一道亮丽的景观。

  这正是我市大力开展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的成果。去年12月,马尾河边、石亭江畔、射水河旁,一场轰轰烈烈的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敲响战鼓。转眼近一年过去,各条河流的治理工程都已接近尾声。10月29日,记者来到中小河流治理现场,实地探访了这项惠及民生的工程。

  主打“生态”

  在射水河孝德镇段,一眼望去,新建的河堤大气美观。记者看到,高达10米的河堤分为了两层,下面一层是光滑的水泥护坡,而上面一层却是网格状的混凝土护坡,格子里,已经长出了嫩嫩的青草。

  “这是我们此次中小河流治理采用的斜坡式复合生态堤,它不仅能防洪固堤,还能起到很好的生态美观效果。”市防汛办主任龙文彬向记者介绍,斜坡式生态河堤是一种新的防洪理念,在我市属首次实施,“项目完工后,将给沿河增加6万多平方米的绿地面积。”

  据悉,在当初的设计上,市水务局充分结合年画村当地旅游特色,在常年水位以上采用生态混凝土面板结构,使用生态混凝土、生态袋护岸和植物措施,不仅取得护岸实效,也为河堤添了一份美景。另外,河堤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天然材料、生态复合材料,同时注重加强水系的连通,促进水体流动,改善水体环境,提高了河道综合整治水平。

  突出“民生”

  “这是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啊,河道治理顺畅了,我们才能安居乐业。”孝德镇年画村13组村民饶永福说,修建河堤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每天他都要来到施工现场,关注工程进度。

  “去年‘7·9’洪灾,洪水冲垮了附近的鱼塘,成片的枣林,养殖的鸡鸭,村民损失了几十万,还有成片的稻田也被冲毁,我们都是苦不堪言。”饶永福说,由于年久失修的河堤失去了防洪能力,年年汛期到来的时候,洪水肆虐冲毁良田,冲进家门,对沿河两岸村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如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来到了村上,村民们个个喜出望外。

  射水河祖师堰段也是当地的洪水“重灾区”。“每年一涨大水,这里都要遭殃。”村民张华军说,由于祖师堰河堤年久失修,又是水流最为湍急的一处,洪水一来就会冲垮河堤。“这次河堤修得这么稳固,我们也放心了。”

  龙文彬介绍,此次中小河流治理中,针对重点防汛河段和群众呼声较高的河段,水务局采取优先治理的原则,将这些河段纳入了治理范围。“河道治理之后,防洪标准提高到了10年一遇,将确保堤防的防洪安全,减轻防汛压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注重“质量”

  在马尾河东北镇段,几十名工人正在加紧筑建护栏。

  “混凝土调得有点稀,这样做出来的护栏质量肯定不过关,必须马上整改。”在施工现场,市水务局质量监督站工作人员正在对施工方进行技术指导。

  为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监管,水务局将组织管理、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施工安全、资金管理、工程管护等纳入目标考核,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定点联系制度,切实加强现场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做到管理、质量和安全“三落实”。另一方面,水务局按照项目要求的时间节点,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计划和实施方案,倒排工期、强化调度,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在资金管理使用上,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审计部门全面做好项目实施的全程审计监督,确保水利资金使用规范有效。

  据悉,绵竹市2013-2015年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共3个,分别为石亭江广济段、射水河孝德段、马尾河东北段,治理长度12.7公里,总投资68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80%,地方配套20%,主要工作是清淤疏浚、新建护栏、河堤及河堤改建、护岸护坡等,整个工程将在12月底之前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