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漂亮妈妈“重生”幸福
作者:本刊记者 古逢春 文/图     来源:     日期:2011-04-13    
       ■开栏语: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灾后重建后如画一般美丽的村庄、辛勤劳作的人们,无不显得生机盎然;这是一个值得特别记录的季节——5·12特大地震后,三年的时间即将过去,经历过巨大灾难的人们,在这1000多个日子里,感受到什么?收获了什么?对未来的憧憬又是什么?5·12特大地震三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刊记者深入曾经受灾极重的乡镇,走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愿景,体味他们不同版本的“幸福”。
       梨花白,菜花黄,桃花红,春光灿烂;遵道镇棚花村,美丽依旧,热闹依旧。在棚花村大大小小的30多户农家乐里,有个叫“玫瑰园”的农家乐,因为这家的女主人在三年之中,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大喜大悲,从初为人母的兴奋,到失去孩子的悲伤;从怀孕困难的忧郁,到再当妈妈的高兴;从失去家园的无助,到住进新家开办农家乐的喜悦。这位年仅25岁的女主人叫李琴,是棚花村4组一位年轻漂亮的再生育妈妈。
新的生命,新的希望
       “来,叫阿姨。”记者见到李琴时,她手里正抱着一个婴儿,婴儿脸红扑扑的,见人就笑,十分可爱。“现在她还只会叫爸爸、妈妈,阿姨还没学会呢。”看着可爱的女儿,李琴一脸幸福的说道。李琴抱着的正是她去年6月6日生下的第二个女儿,现在已经满10个月了。大女儿在5·12大地震中不幸遇难,当时只有一岁零四个月,说起大女儿时,李琴心中免不了一种心痛。“失去女儿的那段时间里,我心里悲痛万分,只感到万念俱灰。很长一段时间就沉浸在这种悲痛之中,无法自拔。直到2009年10月我再次怀孕了,身体里又孕育了新的生命时,才让我看到了希望,给了我重生的勇气,让我对生活有了盼头。”李琴回想曾经的经历感慨地说,“当第二个女儿出生时,我开心得喜极而泣,觉得是老天让我又找回了幸福。”
当一名绣女很快乐
       “能让我很快摆脱失去爱女的阴影,要多亏那段在传习所当绣女的日子。”李琴不仅是一个再生育妈妈,还是棚花村年画传习所的一名绣女。三年前的地震,棚花村的很多农房都倒塌了,而在地震后的第二个月,李琴就在自家倒塌的废墟旁搭起了帐篷,开始绣年画。在年画传习所当绣女的日子,因为有很多的姐妹大家每天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绘年画,让李琴从悲伤的情绪中很快舒缓过来。在李琴新修的农家乐墙壁上,到处都悬挂着颜色鲜艳、人物栩栩如生的年画,看上去十分精美。“能当一名绣女,我真的感觉到很开心,特别是在地震后,大家为了摆脱地震的阴影,纷纷拿起手中的针和线,开始绣年画。姐妹们也非常团结,谁心里苦闷了,就说些贴已的话互相安慰。”在那些特别困难悲痛的日子里,李琴和姐妹们靠着手中的针和线一步一步地走了出来。
农家乐承载全家梦想
       在国家、市、镇、村各级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李琴家在倒塌的农房原址建起了新房。2009年,他们一家搬进新房,度过了在新房的第一个春节。去年,他们又在离家200米外的宅基地里,建起了一个农家乐。今年3月,农家乐正式开张营业了。开业前,李琴在园子里种下了各种颜色的花卉,她给自己的农家乐取名为“玫瑰园”。4月,正值花开季节,李琴种下的各色花卉在她的农家乐里竞相绽放,整个园子里花儿朵朵,美不胜收,许多观光的游客在花前一坐,或品茗,或小憩,或吃上一盘农家菜,美哉!“我们才开张,由于缺乏经验,在清明节假日的时候,大量的游客来了,让我们应接不遐,每天只能接待七八桌客人,很多游客都因无法安排让他们扫兴而走,接待能力上还十分欠缺啊。”李琴对记者苦恼地说道。李琴的农家乐是家庭式的,员工全是自家人,丈夫谭显平担当主厨,她和公婆担任接待员和收银员,公公负责照顾孙女。生意好的时候,李琴的爸妈和亲戚们也会主动前来帮忙,一大家子和和睦睦地经营着农家乐。
       农家乐的开张让李琴的生活有了盼头,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一天下来经常腰酸腿痛,但是她心里却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为了把这个承载着全家梦想的农家乐经营好,李琴不停地研究着各种风味的菜品,想着怎么样推陈出新,有自己的菜品和特色。每当夜晚时分,她都还会找来各种菜谱书籍进行学习。按照书上的菜谱,再根据自己的创新,推出特色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