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CPI:价格“小数据”牵动民生“大账本”
作者: 何菲 文/图     来源:     日期:2014-10-13    


  从源头的记账户、采价员开始,到辅调员的收集,再到调查队的审核汇总和计算分析,最终得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绵竹的CPI。涉及绵竹千家万户的价格小数据,最终成为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账本”,为国家和绵竹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

  现场采价 定时定点定人保证数据准确

  9月25日早上8点半,市民张国泰准时来到紫岩农贸市场,挨个摊位仔细询问记录菜价。作为国家统计局绵竹调查队聘请的专职调查员,每隔5天,他都雷打不动地到定点农贸市场和周边街道,对40多种蔬菜、肉蛋、瓜果进行采价。

  看着菜摊上的两堆白萝卜,张国泰告诉记者,选取采价代表规格品有严格要求,必须质量稳定,蔬菜类则选择品相较好价格适中的,以确保价格信息准确。

  “韭菜3.2元/斤、山药8元/斤……”在询问了各项蔬菜的价格之后,张国泰拿出手中的GPS采价器,将折算成公斤的菜价逐一输入采价器内。采价器的屏幕上,鲜菜一栏内已经设置好了需要统计价格的各项蔬菜名称,包括胡萝卜、洋葱、莲藕等各个品种。逐一输入价格后,点击发送,价格数据就自动上传到国家统计局服务器。

  像张国泰这样的CPI调查员全市共有28名。每个月,28名调查员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真实记录着全市109个调查网点、262个基本分类、500多种调查规格品种的价格变化。价格采集频率则因商品而异,对于CPI中的粮食、猪肉、蔬菜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较频繁的食品,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对于服装鞋帽、交通通信工具等部分工业产品,每月调查3次价格;对于水、电等政府定价项目,每月调查核实一次价格。

  准确记账 “流水账”汇成全民家庭消费支出

  在东北镇天齐村9组集中居住点,37岁的许荟每晚都要拿出账册,将一天的收支情况汇总整理出来,按照明细分类登记在账本上。经过审核汇总后,许荟家的小账本将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

  在我市,每天有200户样本户坚持将一笔笔“流水账”记录在册,而这200个城乡“记账户”的家庭“小账本”,最终成为统计全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情况的“源数据”。调查户是如何被选中的?国家统计局绵竹调查队队长范勇告诉记者,调查户是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库,由系统分层随机抽样产生的,平均每3年轮换一次。每季度,统计局发布的城乡居民家庭收支状况,第一手最基础的数据就来源于这些城乡调查户。

  “这些抽中的记账家庭,大到家用电器,小到几毛钱的小葱等,每一笔消费和支出都会详细记录下来。”范勇介绍,全市还有20名辅调员,分别联系各自小区的记账户家庭,每个月负责收取记账本、指导规范记录等。

  精准计算 让统计数据更有含金量

  这些采集上来的价格数据,经过计算,就是每月发布一次的CPI指数。明明菜价又涨了,但是CPI公布的环比数据却是下降,为何CPI数据与市民直观感受不一样?据范勇介绍,CPI是一个综合统计的整体指标,涉及范围也很广,主要反映居民消费总水平的变化,而不是单个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变化。比如我市8月CPI同比指数为101.1,食品价格同比涨幅1.1%,其中蛋类涨幅达到了13.6%,而全省CPI同比上涨2.8%。消费者拿对食品价格的感受同整体的CPI指数比,自然会觉得价格涨幅高于CPI数据。

  “我们将不断优化完善统计口径、方法和形式,在确保数据真实的基础上,使分析应用更加科学合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范勇介绍,目前,市统计部门正不断完善统计方法和调查组织形式,希望调查数据更加真实准确,也更有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