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账本”连着国家“大账本”
作者: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4-05-23
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都是哪些人参与了数据的统计调查?数据会不会“掺水”?带着这些疑问,5月16日,记者跟随国家统计局绵竹调查队的工作人员,走进记账户家中,了解了这些“小账本”变成“统计大数字”的过程。 一针一线都要记清楚 “水果5斤,20元;肉1斤,10元;蚊香一盒,7元……”王小灵每天晚上吃完饭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支日记账”账本,将一天的收入和开支,一项一项清楚地记下来。 王小灵是汉旺镇白果村的普通村民。2012年11月,白果村被随机抽中为国家统计调查点,该点共有10户家庭成为为国家数据统计做贡献的一份子。 “家里的每项收入和开支都要记在这个本子上,哪怕是小到一针一线、鸡毛蒜皮的事都要记得清清楚楚,马虎不得。”记了一年多时间的账,每天记账已经成为王小灵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家庭账本代表着上千户农村家庭的收支情况,所以记账必须得真实、细致。” 王小灵说,刚开始记账的时候,她觉得特别的繁琐。“买一包盐,买一瓶酱油,理一次发,家中每个人的收入和衣、食、住、行的开支,啥子都要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忘了当天做了些什么,还得全家人一起回忆。” 如今慢慢地习惯下来,王小灵发现,“记账”已经成了她的一种习惯,“记账之前,一到月底的时候总觉得钱用了一大堆,却没买好多东西。现在所有的支出都一目了然,家庭的开支一家人都心里有数,用钱也更有计划了。” 账本反映了时代变迁 许荟是东北镇天齐村9组的一名记账户。早在记账之前,她也保持着记录日常花销的好习惯。如今记了大半年时间的账,许荟感触颇深。“几年前一个月花销几百元,现在基本上都是两千多。”许荟说,和前几年相比,如今的消费水平在一步一步提高,菜贵了,水果涨价了,孩子在校的生活费提高了……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在她的本子上表现了出来。 “账本虽小,但里面的文章却不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白果村做调查员工作的李连勇对这种变化更有发言权。 李连勇说,调查员主要负责每月帮助国调队给调查点的记账户收发记账本,指导记账户做好记账工作,为每项开支编号。他告诉记者,从账本上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么多年来日用品价格、村民的收入消费水平的变化。 “90年代,一个普通家庭每周买一次猪肉,有的半个月才会买一次肉。而现在,每天都有买肉的记录。”李连勇说,以前一个普通家庭的年收入就两三千元,家庭开销基本是柴米油盐,很少添加其他的东西。现在的农村家庭年收入大都在3万元左右,消费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市民手里的账本不是普通的账本,是一本国账,国家通过这一本本账本的汇总,了解千家万户的真实收入水平与消费状况,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惠民富民政策。”国家统计局绵竹调查队队长范勇说,账本的真实记录非常重要。 在我市,共有200户每天详细记录生活情况的抽样家庭。怎样确保账本的准确性?范勇介绍,每年要对记账户进行至少两次的业务培训,提高其记账能力;调查员还要深入到记账户家中,指导帮助他们解决记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发现有疑问的数据,调查队还要电话或者下乡回访,对记账数据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查证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