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交通难 我们在行动——聚焦我市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城市绿色交通治理之路
作者:本期策划:张娟 文/图     来源:     日期:2011-03-22    
       近两年来,随着灾后重建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治堵”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不能回避的重大难题。拥堵不仅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建设和运转效率,也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与麻烦。较早前,很多市民便发现,无论是坐公交车、打出租车还是开私家车,想要快速流畅地到达目的地,已越来越难。特别是每天上下班时段或逢节假日、举办重大活动时,绵竹城里已难找到一条畅通的道路,已难找到一个不堵的路口。
       如今,灾后重建已经结束,对比过去一年,我市交通环境现状如何?政府、部门在“缓堵”、“治堵”的路上又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从来没有哪项工程这样涉及广泛,从来没有哪项工程这样令人牵挂,也从来没有哪项工程难度如此之大,从来没有哪项决策需要如此投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精力。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城市交通拥堵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市正以“远近结合、软硬并举、标本兼治”的思路,一方面做好城市交通规划、道路建设,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硬件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提高交通组织水平,努力从根本上为城市交通“舒筋活络”。
■画面回顾——
城市堵车是现代交通的一大顽疾
       一年前,我市灾后重建工作正进入冲刺阶段,由于很多道路都在紧张施工,致使道路严重变窄,加之私家车的激增,很多司机为了赶时间不遵守交通规则违章驾驶,使得本来就不宽敞的街道变得更加拥堵不堪,广大市民对此怨声载道。
       市民杨小姐家住在天河某小区,母亲王女士住在大南路,两地相距不到3公里。王女士老是念叨“女儿回家少”,而杨小姐则抱怨:“不是不想回家,是回家的路太堵。”杨小姐说,下班后她也很想去妈妈家蹭饭,但无论是走回澜大道、苏兴街、大东街都拥堵不堪,开车花上半个小时到娘家楼下,又得四处找车位,到了家,饭菜都凉了。“杯具”啊!绵竹的路,啥时候才能真的不堵呢?
       一朋友买车了,却抱怨开车比走路慢。是啊,我每天上下班都得至少开半小时的车,以前回澜大道畅通无阻,现在基本上走哪都堵,尤其是市中心。几乎每一位市民都有这样的烦恼,难怪有人开玩笑地说:“我不在上班,就是被堵在上班的路上。”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多个城市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车辆拥堵现象。城市在快速“长大”,人口和私家车拥有量在不断增长,堵车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大“心病”,如何破解城市道路拥堵问题,也成为众多城市共同关注的话题。
■治堵路上——
政府、部门多管齐下促畅通
       谁都不会否认,交通拥堵已经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一道躲不过的坎,如今,交通拥堵更是城市化进程加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据市车辆管理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共新增机动车18369辆,同比增长26.2%,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机动车91446辆,有车的市民越来越多,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形势异常严峻,如何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查阅我市“治堵”史,记者发现,近几年,除了政府和市级各部门的领导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呼声越来越高之外,各种整治行动也越来越多、各种措施也越来越到位。
       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治堵”的呼声和行动更是贯穿全年——在年初的市“两会”上,如何破解我市的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老百姓热议的话题。大家讨论认为,这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每年缓慢增加的道路面积与汽车拥有量迅猛增长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而且近几年差距越来越大,市民习惯开车出行导致公共交通承担比例不高;二是城市路网结构比例不够协调,市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快速路,难以形成快速疏解交通的能力;三是老城区道路资源有限,拓宽改造难度大,断头路多,城市支路网不完善。
       交通拥堵,关系民生。去年3月,就在市“两会”闭幕后不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就我市城区交通秩序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一场由交警、交通、城管、规划、建设等部门联合行动的“治堵”大战正式打响。市区主干路建设、中心区路网完善、部分路口改造;增设临时停车场、设置左转弯待转区、增设密集路口红绿灯;发放文明行车宣传单、执法取缔占道经营摊点、设置临时停车温馨告示牌;延长时间改变勤务模式、重拳打击交通违法行为……为了让城市的“血脉”畅通无阻,市级各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
       如今,一年多过去了,“治堵”的效果究竟如何?答案是令人满意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市民的热切关注中,我市交通改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指导下,在市级各相关部门的“缓堵”、“治堵”措施落实下,已取得良好开局,其工作思路和对策也逐渐明朗,即呈现出“四个转变”:由应急改善为主转变为建立科学交通改善机制为主;由解决点的交通问题为主转变为解决面的交通问题为主;由以路为主要研究对象转变为以人、车、路为共同研究对象;由以提高道路设施建设为主转变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主。
■多方合力——
解决城市交通是项复杂工程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如何打造畅通和谐的绿色交通,让城市的“血脉”通而不堵,从而破解“行车难,停车也难”的城市化难题,让市民的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在记者看来,无论是通过行政手段还是经济手段来限制交通需求,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城市道路空间资源有限情况下的无奈选择。城市交通拥挤的真正改善,根本措施还在于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据了解,早在2009年7月,北京市便公布了《北京市建设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行动计划》,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措施,财政投入巨资,通过实施低票价、增加新车、优先路权等措施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使更多的市民愿意选择公交车出行。同时,记者还认为,要想彻底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除了在硬件上下功夫外,还要抓软件建设,即加强宣传,让绿色出行、低碳出行、文明出行深入人心。国内外有些城市的道路并不比我们的宽、多,但是它们的交通秩序却要好得多,主要是每个人的文明出行意识都很强。
       交通其实是人、车、路三者的关系,我市城区的拥堵问题也是几方面因素共同引发的,因此,解决交通拥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一政府部门的事情,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多个部门联动起来,建立长效机制,从而寻求出破解城市道路拥堵的和谐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