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旅游“破冰”迎来“春天”——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调查
作者:本刊记者 张红     来源:     日期:2011-03-15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1234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旅游整体宣传促销力度,加快旅游景区、旅游通道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培育有竞争力、影响力的成熟商业营业旅游线。争创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县,推进旅游业向吃住行游购娱立体方向发展”。
       旅游,是朝阳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目前,我市旅游发展现状如何?怎样加快发展我市旅游业?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推出本期专题。
       绵竹是名酒之乡、年画之乡,又是生态旅游之乡。漫步于绵竹农村,宛若行走在一幅美丽而又浪漫的图画之中:色彩鲜艳的绵竹年画跃然于白墙黛瓦的川西民居,漫山遍野的雪白梨花铺满青翠的龙门山峦,或在年画村寻找记忆,或去跑马岭迎风高歌,或去土门温泉卸下一身的疲惫,或在农家院里休闲品茗。绵竹,一个充满灵秀的洞天福地,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宾朋。


■灾后重建给旅游发展注入活力
       我市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既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又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近年来,我市依托沿山10万亩梨树资源,着力打造“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观雪”的观光休闲和乡村旅游精品,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多届梨花节、赏果节、年画节,成为享誉成都、绵阳等周边地区的旅游“新秀”地。
       灾后重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内外特别是江苏省的大力援建下,我市在加快重建步伐中,把旅游产业重建作为战略性选择,列为灾后重建优势主导产业,以产业恢复提升为重点,把旅游产业发展与灾后重建、绵竹特色文化、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有效推进旅游振兴,实现了绵竹旅游的提升发展:
       ——在充分挖掘、分析绵竹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高起点定位和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要求,组织编制了《绵竹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九顶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绵竹市沿山乡村观光带总体规划》、《汉旺地震遗址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
       ——以旅游通道、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乡村旅游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以旅游线路为统筹,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完善了绵茂路、成青路、绵九路、沿山路等旅游通道建设。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加快了孝德新镇、九龙古镇、汉旺新镇等旅游城镇建设,打造了孝德年画村、九龙清泉村、遵道棚花村、金花玄郎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发展示范村。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城市文化旅游、沿山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和旅游村落建设。
       ——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益老号”古酒坊遗迹和中国名酒剑南春酒文化资源为依托,融合酒文化、年画文化、三国文化、酒画茶坊文化、老街巷文化元素,打造了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的“剑南老街”。
       灾后重建以来,我市共安排旅游灾后重建项目7大项,总投资11亿元,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整治进行主导投入。目前,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已经焕然一新。2010年,继我市沿山乡村旅游观光带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后,又荣获了四川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市,成功创建了一个国家级旅游特色景观示范村(孝德镇年画村)、一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九龙镇)和一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孝德镇年画村),并被四川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列入2010年全省旅游线路统筹试点市。目前,我市正在申报沿山乡村旅游带和年画村为国家4A级景区,绵竹旅游产业正在迎接一个新的春天的到来。
■牛刀小试 绵竹旅游火爆呈现
       绵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多年来,绵竹旅游一直“自娱自乐”,大批外地人到绵竹旅游的很少。灾后重建提升了绵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绵竹旅游也开始了“墙内开花墙外香”。
       “我在酒店工作十多年来了,今年是第一次体验到旅游的火爆。春节期间,所有房间都需要预订,这是我和同事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我们是在忙碌中度过兔年春节的!”我市一商务酒店服务员李红告诉记者。她说,年前,旅游部门就给我们开了会,就春节期间有关工作进行了安排。当时在叫我们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时,我还有点不屑,怕准备好了没有人来。谁知道在腊月二十五以后,我们就不断地接到房间预定的电话,这让我们非常高兴,我们也第一次体会到了绵竹旅游一业兴百业旺的快感,我们期待着绵竹的旅游更火!
       与李红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孝德年画村、土门麓棠村、九龙清泉村和汉旺镇的群众。今年春节,到年画村感受传统年画文化,去土门泡温泉、到九龙登山、去汉旺看地震遗址的外地人格外多。在孝德年画村,甚至出现了“车位难求”的情况。生意火爆的“殷牛排”、“八大碗”,还有“悟心居”等农家小旅社,大伙儿看到到处游人如织,也纷纷加入到旅游服务行业中来。年画村唐大爷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年画村的知名度很高了,春节的时候人多得不得了,有些人来了在农家乐里吃不上饭,只能吃面条和汤圆呢。等儿子儿媳(打工)回来后,我们也琢磨着开一家农家乐。”
       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2010年,我市共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同比增长47.3%,实现旅游收入6.6亿元,同比增长40%;农民人均收入实现7201元,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获得的纯收入达到1436元,占20%。而仅2011中国年画节暨第十届绵竹年画节从腊月二十三开幕以来,在年画节期间及春节黄金周期间,我市的宾馆、旅馆、饭店、农家乐等接待游人就达23.7万人次,接待外地在绵竹过夜游客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过1亿元。
■突破瓶颈 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近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初具市场。随着成兰铁路、成绵高速复线公路、绵茂公路等重大交通枢纽建设项目,我市的区位条件全面改善,旅游产业的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成为惠民利民的“一业兴百业旺”项目,其发展模式、项目包装、服务队伍、旅游品牌、整体宣传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些有识之志为此提出了许多建议。
       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喜欢旅游的罗先生认为,绵竹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数量类型多,但分布散、规模小,开发的旅游产品和游览项目比较匮乏,因而不能形成规模。建议政府整体包装旅游项目,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大张旗鼓的宣传绵竹好吃好玩,山好水好景致好,吸引更多成都周边地区游人来绵竹观光、休闲、度假。
       创新机制,加强团队接待。我市某旅行社负责人张女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的旅行社均为国内社,主要业务为客源输出,缺乏客源输入地接待业务。三星级酒店也只有一家,旅游地接待业务尚未形成,旅游商品尤其是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建议有关部门还要创新机制,能与领先的旅行社、旅游公司合作,在推出绵竹旅游线路的同时,逐步开发可与四川周边如三星堆、九寨沟等著名景点相连的旅行线路,提高旅游人气。
       开发与保护并重,逐步完善旅游设施。代先生认为,现在到绵竹旅游的人主要是生态休闲,沿山良好的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
       提高群众意识,加大旅游人才培养。春节回绵竹过年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说,绵竹现在很漂亮,地震后知名度也更高了,随着来绵竹旅游的人增加,老百姓发展旅游的意识还要提高。现在,政府及旅游部门可以与职业学校联合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旅游人才。
       加大产业扶持,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市旅游局局长庞小梅说,目前年画村、剑南古街、国际玫瑰园、麓堂温泉、沿山百里休闲生态长廊、汉旺地震遗址等在成都等周边地区都有一定的名气,在“十二五”期间,希望政府能设立旅游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项目宣传及重大项目和产业扶持。
       ■采访手记:纵观现在国内众多旅游景点,也许是因为美丽的自然景观,也许因为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也许因为一部电影,也许因为某个名人的一句话……全国的各地的游客纷至前来。绵竹有什么?除了名酒、年画、温泉以外,更多的应该是老百姓热情周到的服务、是政府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还有就是任何人一到绵竹就爱上这方土地的情怀。我们爱绵竹,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爱上绵竹,眷念绵竹的美酒和年画、眷念绵竹山山水水。俗话说,有志者事竞成!我们相信,绵竹旅游产业一定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相关链接:“1234”旅游发展战略,这是《绵竹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旅游发展战略,即构建一个中心:以主城区为基地的全市旅游支撑中心。统筹两条主线:即孝德——市区——汉旺——九顶山“自然文化配套旅游线”、广济——土门——遵道——九龙——汉旺——拱星“沿山带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创建3个4A级景区:沿山乡村生态旅游带、绵竹年画村、剑南老街历史文化旅游区。打造4个产品:生态休闲度假旅游(重点打造龙门山沿山龙形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带)、文化旅游(重点打造绵竹年画、剑南春名酒文化)、健身康体旅游(重点打造九龙户外健身、土门温泉、玫瑰谷)、地震遗迹游(重点打造汉旺地震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