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听群众抱怨不听群众哭——记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大杰出监测员刘如松
作者:本刊记者 张红 文/图
来源:
日期:2011-03-11
2010年8月13日,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600多万立方米泥石流倾刻而至,5400余群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在一场生命与时间、灾害与速度的较量中,除7人在转移中避险不及遇难以外,其他群众全部安全转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降到了最低。绵竹及清平创造了“群测群防、科学有效启动预警预案”的奇迹,“清平经验”成为全国甚至世界各国媒体报道的亮点。
灾害发生时,是谁第一时间果断的启动了转移群众的应急预案?又是谁冒着生死的危险奔走在风雨交加的小山村通知群众转移和撤离?他就是刘如松,清平乡分管矿山和地质灾害安全的乡人大主席。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表彰暨经验交流会上,他被评为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大杰出监测员。 “风大雨大的夜晚,你安排群众转移、撤离,如果泥石流不来你怎么办?”在灾害没有发生时,无数人这样问过刘如松,他总是淡淡的微笑着说,“我宁愿听群众的骂声,也不愿听到群众的哭声!” ■清平的气象“110” 今年已经49岁的刘如松,多年来一直在绵竹山区及沿山镇乡工作。2001年11月,他从九龙镇调任清平乡,分管矿山安全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分管领导,他喜欢走村串户,喜欢观测天气,十年如一日,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刘大爷,你硬是哦,一下雨你就来了。”清平湔沟村六组的唐大娘老是这样念叨。刘如松老是说,“人命关天的事,必须负责,马虎不得!”湔沟村是清平的地质灾害重点监测地段,尤其是5·12特大地震以后,这里的地质结构发生了变化,土质松软,遇上下雨天气,就会变得更加危险。“老刘总是喜欢来这里走走,把我们都叫上,还有村组的监测员,大家围坐在一起,讲防范知识。”盐井村三组的付光文告诉记者说,我一直记得8·13前,刘如松又来到这里,问我们“什么时候转移是最佳时间?”当时湔沟村六组组长、73岁的王永生大爷说,“泥石流来的时候就转。”刘如松非常生气,说,“泥石流来的时候转就迟了,要科学预警、提前转移,如果遇上下半小时大雨,而河里又不见水,大家就得敲锣打鼓,叫群众转移。”刘如松还给大伙儿强调,“转移的时候不能顺着河流跑,而是要带着群众向高处的山坡上跑,这样才能确保安全!”就是这样一次两次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教导讲解,清平的普通老百姓和地质灾害监测员都有了预防地质灾害的“经验”。尤其是在经历了8·13特大泥石流以后,大家对刘如松更是平添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刘如松还会看天气,他是我们清平的气象110。”清平的机关干部邓永龙说,有一次和刘如松在市里开会后从城里往山上走,才刚进清平山口,他就对我们说:“再过半小时要下雨了,大家得快点回去,要注意监测雨情水情!”果然不出所料,我们刚回到乡政府,雨就下了起来。大伙开玩笑问道:“老刘,你说这雨会下多久?”刘如松说,“下不久,你看这云,马上就要吹散了,顶多半小时!”他的预测很准确,从此大家就把他当成了清平的气象110。 “每到下雨天,他就睡不着,再怎么也要赶到清平山里去,心里才会踏实。”住在城里的刘如松妻子黄建蓉说,“地震后遇到下雨天,不仅他睡不着觉,我也睡不踏实,人命关天的事,只有赶到清平,和群众在一起,他才会觉得踏实。” ■灾难来临,始终和群众在一起 清平乡为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境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多达139处。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刘如松放弃节假日休息,暴雨期间一直坚守岗位,前往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监测。 去年8月12日,刘如松带队值班,当天,市国土局、水利局、气象局等部门分别发布了降雨信息,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镇乡严格值班制度。凭着多年山区工作经验,刘如松预感当天晚上可能要发生险情,他看了通知后就把当天晚上要参加值班的机关干部、派出所民警召集在一起,通报情况,安排值班,要求大家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监测雨情、水情。 当天下午6点开始,天上就下起了雨。他一边给在山外办事的书记、乡长通报山里情况,一边再次落实应警预案,安排部署工作。他将待命的38名工作人员分成4个组,大家分头行动。晚7点左右,他再次打电话查询各个点人员到位情况,经过逐一核实,所有人都在岗,他悬着的心有了一点点踏实。 雨越下越大,当晚11时40分,刘如松启动应急预案,撤离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群众。他和派出所的两名同志开车前往最危险的村,通知转移群众。0时40分,刘如松赶到盐井村文家沟时,山上的泥石流“轰”的泄了下来,他和派出所的同志乘坐的警车被泥石流冲跑,就差5米,他们就被泥石流掩埋了。 就这样,一个点一个点的往返,2个小时的惊心动魄,上上下下10多公里的奔跑,作为一名地质灾害防治分管领导,他尽全力转移所有受威胁群众,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13日凌晨1时,清平乡在险区内的5400多名群众安全转移后,泥石流在五条沟几乎同时大规模暴发,数百间房屋转眼间被席卷而下的泥石流掩埋。 而今,清平的灾后重建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清平乡的老百姓回忆起8·13惊心动魄的一幕,仍然心有余悸。而刘如松回忆起这些事情时,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做的事情,只要群众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证,再苦再累他都会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