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小农水 服务大农业
作者: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4-03-06    

  建好小农水 服务大农业
  ——我市2013年度小农水建设项目进入收尾阶段


  本刊消息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走在什地镇的乡间小道上,放眼望去,一条条新建的渠道,蜿蜒在成片的油菜花田间,三三两两的村民或耕地劳作,或洗衣淘菜,好一幅村美民乐的新农村画面。

  “实施‘小农水’项目,可以提高蓄水、保水、抗旱、排洪能力,是很受群众欢迎的工程,群众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在什地镇红社村,村支部书记蔡建忠高兴地说,过去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遇上大旱或者洪涝,农田免不了遭灾。“一到涨洪水,村上的这些烂沟烂渠就排不出去水,农田年年都遭殃。今年这些沟渠修好了,再也不怕洪水来了。”

  年久失修的老沟渠不仅让水资源流失,同样阻碍了当地的发展。近年来,我市把“小农水”项目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创新投入管理机制,解决了到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

  2013年,我市在什地、富新两镇12个村实施“小农水”项目建设,新建整治渠道227公里,整治引水堰11处,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万亩。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最后收尾阶段。

  “最近各镇乡正在组织督查组对项目进行初验,整个工程将在3月底全面完工。”市水务局副局长付龙金说,“小农水”项目是群众特别关心的民生工程,所以在初验的工作中,各镇都组织了村民代表、专业工匠参与。

  红社村的工匠张师傅全程参与了此次初验,说起村里的“小农水”建设,他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不仅设计合理、质量过硬,而且工程还因地制宜,修建中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老张说,所有沟渠都被设计成“三面光”,表面用水泥覆盖平整,但沟边却不一样宽。一边是标准的20公分,但另一边是40公分,超出标准20公分。

  为何要增加成本,加宽沟边?原来,在设计“小农水”建设方案时,村民们反映,之前的毛渠占去了田间道路,行走十分不便,有时甚至根本找不到下脚的地方。“我们这次建40公分宽的沟边,相当于田间小路,村民行走起来很容易,也更安全。”付龙金说。

  为了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综合效果,2013年我市在“小农水”建设区垂直整合了4个涉农项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

  据悉,我市2013年小农水项目共投资4372万元,其中群众筹资6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9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