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领跑”绵竹现代农业
作者:叶庆/文 王平/图      来源:     日期:2014-03-03    

 

  初春时节,走在绵竹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项项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农业项目正加速推进,一座座生态农庄如雨后春笋般朝气蓬勃……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村相融为抓手,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发展进程,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3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21.96亿元,同比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205元,同比增长12.7%。

  镜头一:

  “每亩农田每年土地流转金1000元,每月在蔬菜基地务工还能挣1000余元。”2月26日下午,孝德镇茶店村村民冯德玉等来到蜀龙种植基地,采收高山娃娃菜、种植莴笋,忙得热火朝天。冯德玉说,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挣钱,这样的“账本”怎么看都划算!

  2013年,茶店村村民成立了蜀龙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流转村内土地1723亩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发展“菜-稻-菜”粮经复合型经济,通过“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增收。“我们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种植理念和技术,并利用早熟水稻制种田块优势,实现了错峰高价销售蔬菜。”据该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目前基地种植的西芹和高山娃娃菜已顺利通过无公害蔬菜检测,从去年8月到现在共实现销售收入280万元,预计全部销售额将达520余万元。

  镜头二:

  行走在绵竹沿山镇乡,一垄垄猕猴桃林与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错落相间,俨然一幅“村在林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乡村图景。“有看头、有玩头,游客自然也多了,受益最多的当然还是我们。”谈到近年来的生活变化,遵道镇棚花村一农家乐老板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自2008年开始,我市因地制宜,以沿山11个镇乡为主,积极推进猕猴桃种植基地建设,同时加大种植业主引进,以连片建设、集中发展为导向,推动土地流转,发展循环农业,打造产业特色品牌,目前全市猕猴桃基地已达15800余亩。针对遵道、九龙等沿山旅游业发展特点,我市以遵道棚花村、黄金村、九龙白玉村为核心,加强猕猴桃良繁基地建设,实行基地标准化生产,大力改造基地范围内乡村基础设施及园区农房风貌,将基地建成集生产、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着力打造川西猕猴桃高端产业园。初步形成了“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产村相融新格局。

  镜头三:

  “高标准农田基地建成以后,农田排灌、交通运输都很方便!”在玉泉镇桂花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标段基地,搅拌机、挖掘机等机器声轰鸣,村民刘大姐和大家正干劲十足地挥动铲子忙着平整道路。

  去冬今春,玉泉镇积极争取财政资金3100万元,大力改造镇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目前,该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田网、路网、渠网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今年3月底项目将全部完工。据该镇镇长邓强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完工后,将积极动员村民流转土地,在全镇范围内大力推进“稻-菜”、“稻-药”、“稻-烟”、“稻-花”等多种种植模式,让村民真正实现增收致富。

  据了解,去年,我市坚持以《绵竹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升规划》统领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现代农(林、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全市共发展省级农业产业经营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及以上农民专合组织7家,发展已具雏形的家庭农场110个,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3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探索创新思路,全面推广三种复合模式,目前全市已全面建成10万亩粮经复合种植基地;抓好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其中新农村聚居点建设20个,涉及农户1090户,安置人数2725人;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包括新建和整治渠系260.43公里、修复改善灌面0.9万亩、新建和改造农村机耕便民道100公里、投资2095万元铺设管网200公里,解决4.65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