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一段与岁月同歌的故事
作者: 本刊记者 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1-03-11
据1992年版《绵竹县志》记载:回澜塔,原塔明末已毁,现存者系清同治年间建造。塔高27米,共13层,系三合土筑成,中空,内有十字架横木,可悬空而上。此塔用材独特,结构奇巧。
而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卷记载:回澜塔,俗称南塔,建于清同治4年(1865年),光绪8年(1882年)补修。1964年维修,方形13级密檐式砖塔。坐南向北,通高21.7米。塔基为方形,边长6米,高0.7米。塔身底边长4米。 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尽快加快位于紫岩雨润中学内的绵竹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回澜塔修复的建议。 会后,政协委员张小英、绵竹文化人姜先生向媒体呼吁,希望尽快维修回澜塔。 据姜先生介绍,绵竹的回澜塔,不仅是绵竹唯一现存的古塔,也是全省唯一的文峰古塔。据悉,在四川、重庆仅有2处,重庆一处在南山广彝书院。因为古代只有文风鼎盛时期的书院才有资格修建文峰塔。绵竹紫岩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是南宋“中兴贤相”抗金名将张浚的读书地,其旧址最早在绵竹城北的紫云岩即九龙镇无隐堂,到明代永乐初年迁至原绵竹中学内,明末时遭兵乱毁于一旦。今天的雨润中学(紫岩书院)乃清代嘉庆十年复建。 相传文峰塔更名为今天的回澜塔的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四年,绵竹城内遭受大洪灾,紫岩书院地势不高,因为有塔镇住洪水,洪水退了回去。又因为马尾河流经此处,河道像弓箭一样,塔像一支威力无比的箭,故将文峰塔改名为回澜塔。其塔尖为64公斤青铜所铸造的避雷针,又称文峰笔。 据市文物管理所所长谢之战介绍,包括回澜塔、止止亭、湖楼、月波井等在内的紫岩书院是德阳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月7日下午,记者在紫岩雨润中学看到,该塔的顶部有几名工人正在撤出覆盖在损坏的古塔顶上的覆盖物,由此正式拉开了回澜塔的修复工作。 在紫岩雨润中学总务处,一位老师拿出了今年2月23日的一份《会议纪要》,该《纪要》指出:德阳市文化局、绵竹市文体局、绵竹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紫岩雨润中学、成都新方圆设计公司、重庆伟建联建设公司等参与的回澜塔维修项目设计维修方案存在的问题召开了专题会议。会议确定:由设计单位根据南京工业大学的检测报告和设计要求确定是加固维修还是落地维修。修改设计方案应当以确保古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抗震性和坚持文物维修原则为前提。如果不能保障古建筑的安全,在提交充分技术依据的情况下方可采用全落架维修方案。方案调整应以现有落实资金为依据进行编制。简化审批步骤,方案调整后由绵竹市文物主管部门审定后会同业主单位雨润中学上报市政府相关领导同意后实施。 记者从谢之战处了解到,回澜塔在5·12地震中塔建损毁、塔底部二三层出现裂缝,好似人的大腿发生了骨折。后来由于在维修方式是采用维修还是撤出按照原貌修复的两种不同方案的争议下,而迟迟未能动工。按照文物管理部门的意见,文物修复要修旧如旧,但是施工设计单位既要考虑该塔在学校内,其安全性应该放在首位,同时还要考虑今后不可抗拒的一些因素,如果再采用原材料、原工艺,目前没有哪个设计施工单位敢接此招。鉴于时间、安全等因素,在兼顾该塔的安全性、稳定性、抗震性和坚持文物维修原则的基础上,目前该塔采用的是落地维修的方式进行。在落地维修中,撤出原来塔的青砖,每块砖进行编号,在复原维修中,原砖按照原位置放置在塔中,塔的外观与原来的样式和色彩一致,并计划在今年5月修复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