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业让“候鸟”不再迁徙
作者:何菲/文 王平/图     来源:     日期:2014-02-13    

 

  平时在外省打工,仅春节能回家看看老人或孩子。因此,外出务工人员常被称为“候鸟”。

  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市,我市每年有数万劳动力选择了“候鸟”式的就业方式。然而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绵竹人变背井离乡为家门口就业,告别了“候鸟”式务工生涯。如何让“候鸟”端稳饭碗,引得回、留得住、用得好?近年来,我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产业“蛋糕”,不断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让昔日的“候鸟”不再受“迁徙”之苦,让更多的人选择留在家乡,扎根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造“饭碗”

  走进江苏工业园区,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在鑫坤机械叶片车间,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操作着,车间的公示栏内,工作计划、进度等排得满满当当;在安费尔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由该公司研发的“高性能细旦聚苯硫醚(PPS)短纤维研发项目”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加大本土企业扶持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增强自有专利研发,目前,我市各工业企业正逐渐向精细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持续抓好招商投资与项目建设工作,主动承接成都等地产业转移,做大经济“蛋糕”,光机电产业城、大学城等多个项目陆续落户绵竹,预计项目竣工投产后,将提供就业岗位超过万个。

  开展专场招聘送“饭碗”

  家住东北镇双胜村的侯小勇以前也是一名“候鸟”。2008年以前,侯小勇一直在外地打工,直到“5·12”大地震后才回到家乡绵竹,并顺利找到了工作。今年2月8日,侯小勇又凭借从事多年机电维修工作优势,顺利在“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上现场与我市一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侯小勇说,家乡的发展让他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现在的生活,他很满足!

  一个岗位不仅意味着一份收入,对于侯小勇这样的返乡务工者来说,更意味着不再受外出务工之苦,能享受和家人团聚的幸福。近三年来,市人社局针对全市机械加工、化工等龙头企业用工需求情况,通过镇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企业用工需求,让更多的务工者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到招工就业信息,同时积极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系列专项活动30余次,成功实现就业12000余人,切实将岗位送到了返乡务工者身边。

  强化技能培训保“饭碗”

  在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的焊工班,齐天镇返乡务工者王大哥正认真地听老师讲课。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如今王大哥已经成了一名熟练的电焊工。王大哥说,大多数返乡务工者,更想拥有一门技术,有技术就不愁找不到饭碗!

  通过大力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目前我市已成功建立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龙头,定点培训学校为辅助的培训网络,并利用公共就业实训基地,通过订单、定向式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及失地无业农民、失业工人等的技能培训。同时市人社局与各镇乡及其他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引导农民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从事规模种养殖等,力推返乡农民工本地就业“最大化”。

  提高薪酬保障稳“饭碗”

  招工最要紧是留下人。近年来,我市加强企业用工需求对接,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拓宽本地劳动者就业渠道,同时积极与用工企业协商,努力提高务工者薪酬待遇等。在今年2月8日举办的“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上,我们不难发现,我市各企业提供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正逐年提升,有的技术岗位月薪高达4000余元,包食宿、带薪年休假、上“五险一金”、“奖金+提成”计酬等更是成为了企业拉拢人才的“软福利”。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我市本地就业工资水平已逐渐接近外出务工收入,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更倾向于“本土就业”。今后我市还将积极落实省市惠农政策,积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并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力度,积极筹备组织各类大型招聘活动,继续为返乡务工者做好“后勤”工作,让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