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领跑农村经济
作者:王虹 文/图     来源:     日期:2013-11-20    


  “瞧,这大葱个儿大、味足。”正值大葱热销季节,玉泉镇龙兴村蔬菜基地内,人来车往,一派繁忙的景象。从基地采摘的秋莴笋、莲花白、贡菜等被操着南腔北调的客商抢购一空。据了解,该蔬菜基地是当地村民罗玉军创办的龙兴种植专业合作蔬菜基地。这几年,合作社通过种植各类蔬菜,年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
  罗玉军的父亲罗发田从十多年前就开始从事蔬菜种植,从最初的几亩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亩,从每亩纯收入不到1000元,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元。如今,罗玉军退伍回家后也跟随父亲经营起了种植事业和加工厂。为了更好地销售山露,2010年,在镇上与农技服务中心的帮助下,罗玉军发起并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如今的他,已经成了该村种植蔬菜的“土专家”。
  在绵竹,像罗玉军这样懂得种植、养殖技术的“土专家”、“经纪人”有上百名。这些乡村能人成了农民了解市场的“眼”,跑市场的“脚”。
  “早先,没有合作社时,在大城市找销路很难,大超市对咱们的蔬菜质量不放心,我不用农药,人家不信。现在好了,村里有了经纪人,负责找销路,我省心多了。”龙兴村蔬菜种植大户刘大哥说,村里蔬菜合作社是由蔬菜种植“土专家”组成的专业合作社,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达到集体增收的目的。目前,该合作社蔬菜种植核心控制区面积达到300多亩,带动当地农户2000多户,种植蔬菜3000多亩,年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种植的品种包括出口到国外的山蕗、椒菜、菜花、苕干以及销往北京、浙江、重庆等地的青菜、榨菜。据悉,该种植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靠蔬菜致富的人数突破全村总人数的80%。
  据了解,我市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对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意愿、有相应科学文化素质的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种田能手、农机能手进行重点培养,实施培训工程,让村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大批乡村“土专家”利用所掌握的技术,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成了领跑农村经济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