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议惠民生 公益事业大发展
作者:肖勋/文 张晓良/图
来源:
日期:2013-11-15
曾经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大都被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面替代,杂草丛生的沟渠变成了灌溉、行洪顺畅的“三面光”,集中居住点的垃圾池也建起来了……这些都是我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今年我市共有71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获批,涉及全市21个镇乡中的17个乡镇(除剑南镇、清平镇、天池乡、九龙镇),项目总投资2099.33万元(其中中、省及我市财政奖补资金1016.35万元,集体投入78.62万元,群众筹资135.62万元,群众投劳约20余万个工,投劳折资868.74万元)。截至目前,通过2013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我市已新建和改造组道、机耕道、便民道48千米,灌溉沟渠70千米,机沉井58口,山坪塘4口,垃圾池20个。 好钢用在刀刃上,小资金撬动大发展 板桥镇五星村今年通过土地流转在村里发展巨菌草种植300余亩,看着田里长势喜人的巨菌草,灌溉以及运输成了种植户张斌最为关心的问题。张斌告诉记者,五星村的农业基础设施一直比较落后,沟渠年久失修,杂草丛生,乡间道路也比较狭窄。今年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该村改造了一部分沟渠和道路,现在他和村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发展巨菌草种植了。 五星村村民王大爷站在刚改造好的沟渠旁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改造沟渠得到了村民的集体拥护,在施工的过程中,村民投工投劳加入到施工大军中,既担当施工员,又扮演着工程监督员的角色。 “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我们每个村民才出了十来块钱,就解决了沟渠、道路问题。”王大爷笑道,“如今路修好了,沟渠通畅了,来村里流转土地的种植大户也多了起来,我们也能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议”字当头,村民唱主角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重在“议”字上做文章,村里公益事业建什么、怎么建、建好后怎样管,都由当地村民说了算,大大增强了村民的集体意识,村民参与改善村内生产生活条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以前兴办公益事业都是村干部说了算,群众只管出钱出力,现在可不同了,通过实行‘一事一议’,村内所有公益事业,都必须经过群众代表会或户主会确定,群众有了充分的发言权与表决权。”市农业局农经站工作人员张晓良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孝德镇金星村要想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改造村内沟渠,那么金星村首先需要针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在全村进行了广泛地宣传,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后就改造水渠这一事项提出商议,拟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案》,并且只有该方案在群众代表会或户主会上顺利通过村民的表决后,才能报由镇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进行审批。 在财政奖补资金的支持引导下,我市农村公益事业正在逐步摆脱“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困境,公益事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我市广大村民正在深切感受着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