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润泽大民生
作者:谭明剑  冯怡     来源:     日期:2013-09-24    
  小农水润泽大民生
  ——我市开展小农水建设工作纪实


  >>水清渠畅惠民生
  今年秋种,齐天镇双坪村村民陈明福用水不用愁了,开心话说起来一连串,“往年放水到田边得要很长时间,日夜守水还抢不到一滴。现在政府把水渠修通到田边,用水又快又方便,国家项目投入解决了大难题。”陈大爷说的项目,就是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
  去冬今春,我市在孝德、齐天、东北3镇25个村建设渠系183.27公里,改造拦河堰4处,改造引水泉堰13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受益的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227元。一直以来,我市把小农水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通过创新投入管理机制,打通了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小农水润泽了大民生。
  走在孝德镇石坝村的田间地头,一条条笔直的沟渠交织在田野里,四通八达。三面光的沟渠边,三三两两的村民或耕地劳作,或洗衣淘菜,一幅祥和安静的农村画面。
  “说起小农水带给我们的变化,我总结了三个方面:一是能排能灌,农作物得到了保障;二是节约水源,水的流失大大减少;三是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在石坝村5组,正在田里劳作的村民张作义跟记者谈起小农水的好处时头头是道。
  老张说,过去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遇上大旱或者洪涝,农田遭灾首当其冲。“一到涨洪水,组上的这些烂沟烂渠排不出去水,农田年年都遭殃。2010年‘8·19’那场洪水,我们组的水稻遭淹没了大半。”张作义回忆。而现在,小农水项目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今年“7·9”暴雨,看着那么大的洪水顺着沟渠奔腾而去,村民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
  >>引来长流水拓宽致富路
  而给村民生活带来最大变化的,却不仅是这三点。在孝德镇光明村19组,村民赵义明看着一条条光洁的沟渠乐得不得了。今年5月份,村里来了外地商人,看到村里的渠系四通八达,能排能灌的水系非常适合种植经济作物,于是在该村19组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西瓜。“不仅土地租金给得高,我们在里面打工还可以挣到不菲的工资。这都是小农水带给村里的益处。”赵义明说。
  “现在,‘小农水’工程解决了到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可以说修到哪里,农民就受益到哪里。”该村村主任赵仁清说,“小农水”项目在光明村实施了近3万米,分布在9个组,项目竣工后,村里已经前前后后来了6、7批洽谈土地流转的外来商户,如今,该村流转出土地400余亩,500余名村民直接受益。
  “不仅外来商户多了,小农水给村民也节约了不少钱。”赵主任说,沟渠改造前,每年的血防工作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烂沟渠杂草多,灭螺工作又要除草,又要打药,一个村人工都要花费近十万,开展十分困难。如今却不同了,沟渠三面光,水一断请几个人直接打药,最多花费一两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我市水资源丰富,但众多水塘、沟渠等小农水普遍存在老化失修、管护缺位、效率低下等问题。小农水数量这么多,建设资金哪里来?去年,我市抓住被列入全省小农水建设重点县的机遇,通过小农水综合项目投资引导,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激发全民投资热情。
  “修沟修渠一直是村民盼望的大好事,一听到村里要修沟了,都积极的投工投劳。”市水务局水利中心主任陈家军说,2012年小农水项目投资4100余万,村民筹资投劳就800多万,为工程开展节约了很多资金。
  注入一股水,引来万股流。为了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在小农水项目的带动下,我市还整合了6个涉农项目6489万元,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955万亩,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
  2012年,我市小农水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县级绩效考核被省水利厅评为良好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考核获得德阳市2013年度第一名。让人欣喜的是,乘借国家水利建设的“春风”,市水务局积极规划了2013年“小农水”建设。
  据悉,2013年“小农水”建设计划在什地、富新2镇12个村实施,预计总投资4372万元,新建渠道18.4公里,整治渠道163.5公里,整治引水堰10处,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万亩。目前,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国庆之后即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