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富农家
作者:谭明剑 冯怡
来源:
日期:2013-09-17
大棚蔬菜富农家
——拱星镇泉乐村见闻 9月11日,迎着送爽的秋风,记者来到拱星镇泉乐村蔬菜种植基地。排列整齐的高标准蔬菜大棚,成为这里一道道亮丽风景线。走进一间蔬菜大棚,一根根硕大而长的苦瓜密密麻麻的挂在棚架上。如今正是收获的季节,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新鲜的苦瓜,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另外一边的大棚里,村民孙义揩正忙着在棚架上挂粘虫板。“这些粘虫黄板都是拱星镇政府到农业局给我们蔬菜种植户争取来的,它能够有效抵御蚊虫的侵害,效果非常好。” 今年40多岁的孙义揩,是泉乐村蔬菜种植合作社的“掌门人”。2006年,他举家从万源移民到绵竹,虽然从事蔬菜种植没有几年,但他靠自己的勤奋好学和过硬的技术,过上了小康生活。去年,他发起成立了泉乐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吸纳80多户村民入社,发展蔬菜种植200亩,带领全村群众走上了蔬菜致富路。 发展特色农业,技术是摆在很多农民面前的“拦路虎”。为了提高村民们的种植技术,孙义揩不仅自学自授,还邀请到农技服务人员举办培训班,帮助村民们解决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技术难题,并引进新品种,引导村民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组织生产,提高了规模农业的科技含量。“农民种菜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成熟,才能使大家走上发展特色农业的致富路子。”孙义揩认为。 不光种得好,还要卖得出。关于市场,孙义揩也有自己的一套经验。“拿苦瓜来说,要想卖个好价钱,还要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打好‘季节差’。虽然今年受雨水影响苦瓜受损严重,但我62亩苦瓜仍能每亩赚四五千元。”孙义揩说,合作社统一给菜农们找销路,村民们不用愁菜卖不出去。 在孙义揩的带领下,泉乐村周边的村民也陆陆续续加入了合作社。 50多岁的周太平,因为长年的耕作练就了一副好身板,精气神十足。“我今年种植了2亩多的莴笋,如今已经卖了四批,收入2万多元。”周太平已有十几年的种菜经验,如今加入了合作社,他更乐得轻松。“品种、技术、病虫害、市场、销路都有合作社来操心,比起以前自销自足、靠天吃饭的种菜日子,现在轻松多了。” 在泉乐村,种植蔬菜一直是当地村民的传统产业,“我们这儿土地肥沃,种菜的历史悠久,种出来的菜品质在绵竹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说到泉乐村的蔬菜,周太平十分自豪。但自古以来,泉乐村的菜农们都是单家独户、自产自销,蔬菜的规模一直停滞不前。如今,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蔬菜产业发展日趋壮大,菜农们也通过合作社尝到了甜头。“明年我们还将扩大大棚蔬菜100亩,其他蔬菜种植600亩,争取吸引更多村民入社,大家一起富起来。”孙义揩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