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托起村民致富梦
作者:王冰 文/图     来源:     日期:2013-09-16    
  合作社托起村民致富梦
  ——新市镇发展粮经复合模式促农增收纪实


  初秋的阳光一片明媚,暖暖地洒在收割后的土地上。9月12日,记者在新市镇花园村9组看到,两百余名妇女施的施肥铺的铺稻草,一片忙碌,她们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大蒜。花园村从今年春天就开始做土地流转的动员工作,大春水稻收割后,该村共有1000余亩土地流转给来自成都的民生集团公司种蔬菜。
  据了解,民生公司在成都地区有160多个超市,是一家资本雄厚的公司。现在该公司准备在绵竹发展蔬菜种植基地,并注册了绵竹市思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菜-稻-菜”的粮经复合模式栽种,除了大蒜,还种白菜、莴笋、萝卜等各种蔬菜。这些蔬菜成熟后大部分将直接销往成都市场及西安兰州等西北市场。公司与农户采用合作的方式发展蔬菜基地,为了引进该公司,花园村专门建了一个加工点,蔬菜生产出来后在这里进行清洁加工和包装,直接运送成都。
  花园村3组60多岁的谢道琼一边给大蒜铺草一边告诉记者,她家一共5亩多地,这次以每亩地8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出来了,然后再以每天50元的工资受雇在地里打工。她说,平常农闲大家都爱打麻将,现在种菜后天天都有活干,年轻人和男劳力都出去打工了,在地里打工的基本都是中老年妇女,每天能有几十元收入,大家感觉都挺不错的。越说越高兴,平常就爱唱爱跳的谢道琼现编现演顺口说起快板来:“今天我来讲一段,大老板,你真能干,包下土地一大片。花园村,欢迎你,一年收入几百万。对民工,态度好,我们打工干得了……”谢道琼的快板把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
  成都民生公司有关负责人蔡斌告诉记者,现在只是首期,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以新市镇花园村向周边辐射,明年打算再租3000亩,争取三年内蔬菜种植面积上万亩。
  在新市镇范存村一组,记者看到,大片大片成熟的水稻还未收割,旁边地里的青笋苗已有两寸深。王队长告诉记者,过几天这片水稻收割后,这些青笋苗便全部移栽过去。
  范存村从去年8月与彭州蔬菜协会签约1300余亩土地发展蔬菜种植,到现在已扩大到2000余亩,当地村民以雇用的方式在基地里打工学习蔬菜种植。最初几个月,村民们都不熟悉蔬菜种植方法,公司以每天几十元的工资雇用大家。后来,村民们种植技术熟练后,就采用计件方式确定报酬,效率一下就上去了,手脚快的村民一天能挣100多元,慢些的也能挣八九十元,最高峰有人一天挣过200多元。收入增加的同时,技术也熟练了。公司老板一开始就跟村民们说,先签三年时间,让大家改变传统种菜方法学会科学的蔬菜种植方法,等大家都学会后,公司就把土地还给村民,让大家自己种植蔬菜,公司只管回收和市场,让大家无后顾之忧。为了让村民们尽快学会种菜技术,公司专门聘请了蔬菜技术员,耐心指导村民如何下种、如何配肥、如何采摘等。一年时间里,黄瓜、莴笋、葱子、土豆、豆角、玉米、茄子、辣椒等各种蔬菜都种过,村民们学会了许多蔬菜的科学种植方法。
  范存村一组李良秀一边采摘地里的黄瓜一边告诉记者,去年一年,她在基地里打工收入约一万元左右,边打工边学习,她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地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目前她已基本学会了黄瓜、莴笋、豆角等蔬菜在各个生长阶段如何配肥,土豆等她还没种过,打算今年好好学学。李良秀笑眯眯地说,基地种蔬菜跟以前传统种植完全不同,每个生长阶段的施肥上药都不一样,所以产量差别很大,她争取用两三年时间把这些常见蔬菜的种植技术都学会,以后自家种菜卖。
  新市镇副镇长任勇告诉记者,这两年该镇大力发展粮经复合模式,引进业主带动广大村民种蔬菜,给村民们带来很大冲击。以前,村民们就知道种大小春两季粮食,一年下来每亩不过两三千元收入,农闲时间就打麻将混时间。现在实施粮经复合模式后,田里种一季大春水稻,其他多半年时间便可以种植几季蔬菜,农田的收益得到大大提升,每亩每年收入达到一两万元。而村民们农闲也有活干,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种菜技术,大家都非常喜欢。以后业主们把田还给村民后,大家也能提高土地收益增加收入。
  据了解,业主们有意进一步在新市及周边镇乡扩大蔬菜基地规模,当地村民们也愿意。目前新市镇正跟几家业主商议,下一步在新市建个大型蔬菜中转市场,更方便当地蔬菜产业发展。